打开主菜单

更改

添加2字节 、 2015年1月29日 (四) 13:09
==水月觀音==
[[File:Woodenshuiyueguanyinstatue.jpg|250px|thumb|right|木雕水月觀音像<br>
遼代 十一至十二世紀早期<br>木 高241.3公分<br>
美國肯薩斯市納爾遜‧雅堅斯藝術博物館藏]]
水月觀音是另一個流傳廣泛的觀音形相,其法相普遍是安坐地觀看水中之月。此觀音的形相主要是依據《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對觀音道場的描述而衍生出來。據《華嚴經》所載,善財童子曾請教居士鞞瑟胝羅有關菩薩行的修持。鞞瑟胝羅建議善財童子可以到補怛洛迦山請教觀自在菩薩。當童子來到補怛洛迦山的西面巖谷時,但見泉流縈映,樹林蓊鬱,香草柔軟,乃自然舒爽之地。而觀音則在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遶,觀音宣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ref>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8;《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0,第279號,頁366上20-頁366下22。</ref>善財童子所見之此情此景,即成為日後藝術家們創作水月觀音圖像的題材,以表達觀音弘道說法,領悟思索之智慧形象。唐代文人張彥遠曾撰《歷代名畫記》一書,當中評價唐代畫家周昉「全法衣冠,不近閭里,衣裳勁簡,彩色柔麗,菩薩端嚴,妙創水月之體。」<ref>張彥遠著;俞劍華注釋:《歷代名畫記》(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頁270。</ref>故張彥遠認為周昉創作了水月觀音的畫題。由唐人朱景元所撰之《唐朝名畫錄》亦記周昉「今上都有畫水月觀自在菩薩」,<ref>朱景玄撰;溫肇桐注:《唐朝名畫錄》(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85),頁6。</ref>「上都」為當時唐人對長安的稱呼,<ref>據《新唐書‧地理志》載:「上都,初曰京城,天寶元年曰西京,至德二載曰中京,上元二年復曰西京,肅宗元年曰上都。」參歐陽修、宋祈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卷37,志第27,地理1,關內道,京畿採訪使,上都,段4402。見《中央研究院漢籍全文資料庫》,《新唐書》,〈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query?@32^1627909578^809^^^0202017004402^@@1546627522〉 ,瀏覽日期:2014年4月17日。</ref>可見周昉在當時的長安城已畫有水月觀音的畫作。
4,21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