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望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朔望,中國古代曆法術語,屬古人舉行重要活動的時節。後來,也被道教內丹修煉借用來表述人體氣血之運行狀況。「朔」為月光虧缺時,指陰曆每月的初一;「望」為月光盈滿時,指陰曆每月十五(小月)或十六(大月)。郝大通太古集》卷二〈日月會合圖〉言:「朔者,旦也,旦者,每月一日,各有會合於日之下,名之曰朔;日月相衡,謂之望。」《修煉須知》則記朔望與內丹修煉關係言:「一點陽精,秘在形山,不在心腎,而在乎玄關一竅。學者不知陰陽,不知時候,不能還返,止於自身摸索,而認彼昭昭靈靈之識神以為真實,轉轉差馳。《易》曰: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每月朔旦子時,日月合璧于癸,薄暮會于昂畢之上,此喻火之初生也。當此之時,純陰己極,微陽將生,是謂潛龍;三五為望,望者日月相射,則陰中三陽已備而成乾,猶月魄得日魂而滿。喻鼎中鉛水壯盛,真陽充滿,火明金旺,將欲成器,是金火之氣與汞固結,汞與其母兩相留戀也。」《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上又載:「凡遇朔望之辰,先日沐浴,至期清晨住持領眾衣道服,壇簡升殿,序班諷經,一以祝延聖壽,一以敷揚玄範。」

參考文獻

  1. 《太古集》,見《道藏》,第25冊。
  2.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見《道藏》,第36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