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的道教研究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Admin讨论 | 贡献2009年7月6日 (一) 16:05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教研究的初創期

俄國是中國北方的鄰國,自古就與中國有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但是,俄國的道教研究和法國、日本的道教研究一樣,也是與沙皇俄國近代入侵中國同步開始的。

從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上半葉,沙俄派到中國來的東正教傳教士,受政府宗教管理機構聖教院的控制;同時,又受沙俄外交部亞洲司的領導。他們一方面收集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民情風俗的情報,一方面學習滿文、漢文,從事滿文和漢文書籍的翻譯。1807年第九屆東正教傳教士畢丘林來華,留居北京十餘年。畢丘林原名亞金甫(Бичурин,1777-1853),在北京結交清廷權貴和上層,收集了大量圖書資料,以研究蒙古和成吉思汗以及古代中亞而聞名。1842年,在《祖國之子》雜誌上發表了《老子及其學說》,並在同年出版了《中國帝國統計集》,稱「老子的道德學說是和孔子學說對立的」。老子的繼承者「脫離了老子的思想方式,構成了新的原理」,並且創立了道教。

1818年,沙俄政府訓令在華東正教「今後的主要任務,不是宗教活動,而是對中國的經濟和文化進行全面研究,並應及時向沙俄外交部報告中國政治生活的重大事件」。同年,沙俄外交部的中文翻譯卡緬斯基,改任東正教在華傳教士的首領,1912年在《國民教育部雜誌》上發表了他從滿文翻譯成俄文的《太上感應篇》。正是由於沙俄的東正教傳教士首先關心的是朝廷的政治動態,為沙俄政府侵略中國東北和華北地區的野心服務,因此,俄國的漢學研究,從一開始就沾上侵略的血腥氣味。所以,沙俄的漢學家起初並不重視道家和道教的研究。

十九世紀中葉

從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上半葉,隨著對中國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深入了解,沙俄的東正教傳教士逐漸認真研究中國的道家思想和道教。

當時學者

瓦西里耶夫

漢學家瓦西里耶夫(Васильев,1818-1900年),又譯作華西里夫,1837年畢業於喀山大學歷史語文系東方語專業,1840年隨東正教第十二屆傳教士團來到北京,留居七年,學習梵語、蒙語、藏語、滿語等,研究儒釋道三教。1851年任喀山大學教授,1855年任彼得堡大學教授,1873年出版了《東方的宗教:儒教、佛教和道教》。瓦西里耶夫宗教的神秘主義和老子的哲學結合起來,「把一切不滿現實的人聯合在同一的旗幟下」。瓦西里耶夫在彼得堡創立了俄國第一所中國學校,培養出一批漢學家。這所中國學校後來成為聖彼得堡大學東方語言系的基礎。由於沙俄有崇拜法國的傳統,瓦西里耶夫去世後,沙俄的漢學研究耶與法國的漢學研究相連接了起來。

格奧爾基耶夫斯基

1885年,格奧爾基耶夫斯基(Георгиевский,1851-1893年)在他的《中國歷史的初期》中認為,「在《道德經》中,『道』字用以標誌太初的混沌,而理性是這種混沌所固有的」,「按老子的學說,這個可以看得到的世界的多樣性並不是別的,而是永恆的、統一的、絕對的『道』的生命的顯現。『道』是宇宙的物質,是宇宙的力,是宇宙的理性」。格奧爾基耶夫斯基在1888年的《中國人的生活原則》中認為,《道德經》的哲學學說遠遠超過古希腊最早的唯物主義者的學說,並且反對黑格爾認為中國沒有哲學思想的說法。此外,他還著有《中國人的神話觀念和神話》。瓦西里耶夫的另一名學生波波夫,在1901年在莫斯科出版了《中華諸神》。

托爾斯泰

俄國的大文豪托爾斯泰(Толстой,1828-1910年),在《給中國人的信》(1906年10月)中說到,「中國人民的生活總是使我很感興趣。我竭力想熟悉我所接觸到的中國生活,主要是通過中國的教義 ── 孔子、孟子、老子的書以及這些書的注釋」。托爾斯泰非常重視老子的學說,他對《老子》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深有感嘆。不過,他把老子的「無為」同他的「不抵抗」的學說混為一談,並且認為「道」與基督教的神的本原是一會事。托爾斯泰在1913年主編了《老子道德經或關於道德的書》,其中《道德經》由科尼西翻譯,杜雷林注解,這是第一本俄譯的《道德經》。

1917年以後

從1920至60年代,可以稱為俄國道教研究的第三時期。1917年的十月革命後,蘇聯關心亞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因此,蘇聯的漢學研究有了較大的發展,特別是由於採取了新的立場、觀點和研究方法,所以,蘇聯的漢學研究常常有新觀點、新視角,在國際漢學研究中獨樹一幟。不過,宗教研究因為受到「左」的思想傾向的影響,研究工作也受到較大的局限,包括對於中國道教的研究。

當時學者

阿列克謝耶夫

漢學家阿列克謝耶夫(Απексеев,1881-1951年)曾在法國學習漢學研究,是沙畹的寵弟子。1906年至1909年和1912年曾經兩次來華考察,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還在俄國創辦第二所中國學校。阿列克謝耶夫以儒家研究為主,著有大量關於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著作,例如:《中國民間宗教中的佛教》、《中國民間宗教》、《中國民間繪畫中的神和鬼》、《中國年畫是社會的定購品和階級的履行物》以及《試論〈老子〉編纂》、《論中國的宗教體系》、《論歐洲漢學中的〈易經〉問題》、《道家的超人說》、《中國最高的龍崇拜》,等等。1982年俄國的東方研究所出版了阿列克謝耶夫的文集《東方學.論文和文獻》。

楚紫氣

阿列克謝耶夫的學生楚紫氣(Щушкий,1897-1946年)專門從事道家和道教的研究,在1928年發表了《佛教中的道士》、《道家經典〈列子〉的研究》,還將葛洪的《抱朴子.內篇》譯成了俄文,並且完成《易》的翻譯,其譯稿由俄國的科學出版社於1960年出版。另外,什庫爾金(Щкуркий,1868-1948)在1926年的《亞洲通報》上,發表了《道教概略》。

1930年代以後

大約從1930年代以後,蘇聯學者由於政治的原因,對於道教的研究顯著減少,大部分發表的論題都集中於老莊哲學及其後來之流變。

當時學者

彼得羅夫

1936年,彼得羅夫(Петров,1907-1949)出版了《中國哲學史論》。

馬拉庫耶夫

1940年,馬拉庫耶夫(Маракуев,1891-1955年)在《托姆斯克師範學院學術叢刊》第三卷上發表了《〈陰符經〉 ── 中國哲學史的一頁》,附有《陰符經》的譯文和注釋,並對各種譯注作了評論。

1942年至1947年出版的《蘇聯大百科全書》和《百科辭典》都列有「道教」的條目。

楊興順

1950年,華裔學者楊興順(ЯнХинщун,1905-1989年)出版了《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及其學說》,附有《道德經》的散文譯本,當是俄國的第二種譯本。楊興順原是中國浙江人,1933年畢業於共產主義社會科學教師大學,1933至1939年在海參威的遠東中國列寧學校任教。1939至1940年在共產國際專修班任教兼翻譯。1941至1946年任職於全蘇廣播委員會。1948年任蘇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東方哲學和社會學研究室主任,曾以論文《〈道德經〉的哲學學說》,獲得哲學副博士學位。《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及其學說》一書,1950年在蘇聯出版後,1957年北京的科學出版社就出版了中譯本。全書綜述了老子思想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地位,認為老子的「道」的學說在本質上是唯物主義的。書中還評述了歐洲學者和十月革命前沙俄學者以及蘇聯學者對於《道德經》的研究等等。由於此書是蘇聯時期對於《老子》研究的代表作,當時曾左右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中國哲學史研究,並且至今仍有一定影響。

1970年代以後

從1970年代起,蘇聯出現了劇烈的政治動蕩。社會科學研究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特別是,在宗教政策有了變化以後,俄國學術界對於宗教問題以及世界上的宗教也都給予了關心和注意。同這一學術思潮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相適應的,蘇聯以及俄國學術界對於中國思想文化和中國道教的研究也十分活躍。

1970年起,俄羅斯科學院的東方學研究所中國部連續舉辦了題為「中國的社會和國家」的學術討論會。討論會每年的2至3月間進行。據稱,討論會已經舉行過二十多次。會後,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論文集。

1982年的論文集

題為《道和道教在中國》,共收有論文十四篇。

第一部分

有關道教的理論結構及其在中世紀中國意識形態中的表現。包括:

  1. 《早期道教的普遍主義》(戈羅霍娃)
  2. 《〈道德經〉中的器象徵》(別洛澤洛娃)
  3. 《莊子的哲學:清心寡欲》(馬利亞文)
  4. 《六朝時期道教演變的主要方面 ── 以葛洪〈抱朴子〉為據》(托爾奇諾夫)
  5. 《王陽明和道教》(科布澤夫)
  6. 《明代文化和林兆恩的道教話題》(馬爾蒂諾夫)

第二部分

有關道教和佛教的觀念比較,包括:

  1. 《道和大梵天:最初最高共同體的現象》(瓦西里耶夫)
  2. 《道教和佛教的世界模式初探》(格里戈利耶娃)
  3. 《日本的佛教和道教 ── 論相互關係和評價的問題》(伊格納托維奇)

第三部分

有關道教思想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包括:

  1. 《三至六世紀中國志怪小說及道教》(戈雷金娜)
  2. 《道教性質的漫游詩》(扎瓦茨卡婭)
  3. 《道教的生活觀和戲劇(十六至十七世紀)》(謝洛娃)
  4. 《中國武術的道教起源》(阿巴耶夫)
  5. 《民間宗教運動中的道教傳統》(波爾什涅娃)
  6. 《道和道教在中國》一書由列.謝.瓦西里耶夫和葉.鮑.波爾什涅娃合編。

當時學者

瓦西里耶夫

瓦西里耶夫(Васильев,1930-)是莫斯科東方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歷史學博士,當代俄國的道教研究代表人物,著有:《中國的祭祀、宗教和傳統》、《東方宗教史》、《作為宗教的道教:不死、占卜和迷信的探索》等等。波爾什涅娃(Порщнева)也是莫斯科東方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專門研究中國民間宗教,著有:《白蓮教起義是1796至1804年中國人民起義的意識形態》、《明清時期的中國民間宗教運動:意識形態問題》以及論文《「邪教」的概念》等等。

托爾奇諾夫

托爾奇諾夫(Торчинов,1955-),自名陶奇夫。他畢業於原列寧格勒大學東方系,後在原列寧格勒宗教史博物館獲哲學副博士學位,專事中國的道教研究,旋被調入莫斯科的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工作。1993年獲聖彼得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論著甚多。有《〈悟真篇〉譯注》、《道教文獻中的道教哲學 ── 以〈陰符經〉和〈悟真篇〉為据》、《道教的起源及其歷史分期》、《道教中的煉金術和禮儀》、《孫綽〈游天台山賦〉和佛道教相互關係問題》、《當代外國史學中的傳統中國的道教與科學》、《佛道教相互關係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傳統中國的道教和國家》、《中國的煉丹術和化學的歷史及理論》、《中國的醫學科學及社會倫理地位》、《古代與中世紀之交的中國的社會烏托邦》、《傳統中國的道教與帝國政權》、《道教中的倫理和禮儀》、《〈太平經〉選譯》、《道教和煉丹術 ── 中世紀中國的宗教與傳統科學形式相互關係問題》、《道教:不朽和自由的探索 ── 中國古代道教文獻選譯》。

第一部道教史專著

1993年,聖彼得堡東方學中心出版的托爾奇諾夫的專著《道教:歷史宗教學試述》,可以認為是俄國第一部道教史的著作。

全書分為引言、正文、結論和參考書目等四個部分。在引言中,托爾奇諾夫說明研究道教的目的是為了構建歷史發展中的道教哲學思想體系和提出道教傳統產生、形成和發展的科學觀點。

第一章

正文第一章共分八節,提出道教研究的八個主要問題,即:

  1. 道家道教的統一問題
  2. 道教是中國的民族宗教嗎
  3. 道家和民間信仰的關係
  4. 道教和國家的關係
  5. 道家和道教的發展規律
  6. 傳統中國的道教和煉丹術
  7. 對道教學說的一般評估
  8. 道教中的宇宙生成論和宇宙論。
第二章

第二章共分七節,概述道教歷史發展的綱要,即:

  1. 道教的起源問題
  2. 漢代前後的道教
  3. 天師和道教教會
  4. 天下大亂時期(四至六世紀)的道教
  5. 唐宋時期的道教
  6. 混合和變形
  7. 道教的「宗教改革」及其後果
  8. 十四至十九世紀的道教

書末附有俄文、中文、英文和法文的參考書目。

以俄國的道教研究與世界上其它國家的道教研究相比較,無論是研究人才或者研究成果等等方面,俄國都是落後的。托爾奇諾夫(陶奇夫)專著的出版表明,俄國的漢學傳統已經開始恢復,並且正從新的起點上急起直追之中。

參考資料

  1. 《歐米の東洋學と比較論》,福井文雅著,隆文館,平成三年,日本東京。
  2. 《當代道教》,李養正著,467-483頁,東方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