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 14,469 位元組
、 2009年4月25日 (六) 11:13
==「道教」英譯的出現==
英國是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不過,英國開始向外擴張的時候,通向中國的航路早已被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家們打通了。中國的大門早已被天主教的傳教士闖開了門縫。因此,英國的對華交往一開始就把重點放在貿易上。十八世紀的上半葉,英國的對華貿易的總量已超過了歐洲其它國家的總和。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英國才開始加強中國的外交和軍事的研究,也正是服務於這一需要,英國才開始研究中國的文化和宗教。現在英譯「道教」作「Taoism」,其譯法也有個形成的過程。
==學者==
===湛約翰===
1873年,湛約翰神父(John Chalmers,1825-1899年)發表了論文《道教》,當時道教一詞的英譯作「Tauism」。
===道格拉斯===
1879年道格拉斯(Douglas,1838-1913年)刊行了《儒教和道教》,其中道教一詞譯作「Taouism」。
===理雅各===
1880年,傳教士理雅各(JamesLegge,1815-1896年)出版了《中國的宗教》一書,其中第一次以「Taoism」對譯道家和道教。其後,西方學者遂相繼沿用,並一直使用至今。理雅各在1839年受倫敦布道會的派遣到馬六甲任英華書院院長。1843年隨書院遷到香港。1873年回到英國。1875年曾任牛津大學漢學講座第一任中文教授。理雅各在香港期間曾得到鴉片販子查頓的資助,又得到王韜的幫助,把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並且對中國宗教信仰作過比較系統的研究。1852年,理雅各在香港出版了《中國人的鬼神概念》。1880年,理雅各又以他在牛津大學講課和研究心得,發表了《中國的宗教》。此書的副標題是「儒家、道教及其與基督教之比較」,其中就將道家和道教譯定為「Taoism」。1882年理雅各又為《不列顛百科全書》第九版撰寫了「老子」條目。1891年,理雅各用英文翻譯了《四書》等重要的儒家經典,還翻譯了《[[老子]]》的英譯本。理雅各的英譯本後來都被收入馬克斯.繆勒主編的《東方聖典叢書》第39卷中。理雅各的有關中國古典名著的英譯本,有很大的影響,一直為西方學者使用或引用。歐美漢學界對理雅各的貢獻有高度的評價。因此,他的以「Taoism」對譯道家和道教也一直沿用至今。
===艾約瑟===
在理雅各之後,倫敦傳道會駐上海的代理人艾約瑟(Joseph Edkins,1823-1905年),在上海傳教十五年,先後發表了《中國的宗教》和《中國人的宗教狀況》。同時,在《教務雜誌》和《中國評論》等刊物上,發表了《秦漢時代的道教》和《中國宗教迫害》等許多研究中國宗教的文章。湛約翰在1852年抵達香港,主持倫敦會香港分會事務,也曾將《老子》翻譯成英文在倫敦出版,書名作《對老子思辨哲學、國家說、道德論的考察》。偕公會傳教士蘇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1861-1935年)來華後,在溫州傳教。1907年任山西大學西齋總教習。1914年回英國。1925年又被派到中國,任中英庚子賠款委員會委員。回國後,任牛津大學中文教授,向學生傳教士教授:「中國的三教」。
除了傳教士以外,一些行政和外交官員也對中國的道教和其它宗教作過不少研究。其中著名的有莊延齡、巴爾福和韋利等。
===莊延齡===
莊延齡(Edward Harper Parker,1849-1926年)在1869至1871年間任英國駐華公使館翻譯學生。1871至1875年間先後在天津、大沽、漢口、九江和廣州等地的領事館任職。1895年回國後任利物浦大學中文講師。1901年任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中文教授。前後著有《中國和宗教》、《中國宗教研究》。後者附有從1788至1903年的道教研究文獻目錄,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莊延齡還在《中國評論》和《都柏林評論》等雜誌上發表了《道德經還活著》、《道教宗教》和《道教》等文章。
===巴爾福===
巴爾福(FredericHenryBalfour,1846-1909年),1870年譯商人的身份來華經營絲綢和茶葉,後來在華從事新聞和出版事業,先後擔任《通聞西報》、《華洋通聞》和《字林西報》的主筆。同時,巴爾福也從事道教經典的翻譯工作。翻譯了《[[太上感應篇]]》、《[[清靜經]]》和《[[陰符經]]》等。1881年在倫敦出版了《[[南華真經]]》的譯本。1884年在上海出版了英文的《道教經典》。
===韋利===
韋利(ArthurWaley,1889-1966年)是一名自學成才的漢學家和翻譯家。青年時代,韋利在拉各比學校和劍橋大學的皇家學院學習古典文學,曾任不列顛博物館書畫部助理保管員,後在倫敦大學的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任教。韋利翻譯過日本古典小說《源氏物語》,1931年翻譯了元代道士[[李志常]]的《長春真人西遊記》。1930至1932年間,韋利還在該院的學報上發表了論文《中國煉金術考》和《佛經中所提到的煉金術》。1934年,韋利出版了關於《[[道德經]]》的研究著作,《道及其力量,老子及其在中國思想中的地位》。1939年,韋利又出版了關於莊子的研究著作,《古代中國的三大處世之道》。該書先後被翻譯成德文和法文出版。
應該說,從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來到中國的英國人是相當多的。但是,這些英國人關心的只是政治侵略和經濟掠奪。他們對於中國宗教包括道教的了解,實在並不比其它歐美國家的人來得少,但是,這些英國人並不重視這些思想和文化。因此,與法國和日本不同,英國並沒有努力去建立漢學研究的傳統陣地,也沒有去努力培養一代又一代的漢學家。在當時的英國人的眼裡,埃及、印度和中國的文化都是歷史,而且都是大炮、軍艦和米字旗的手下敗將。
===李約瑟===
當代英國的道教研究的最著名學者,當推李約瑟。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年)因崇敬中國的道家和道教,自譯其姓為「李」,以示其尊[[老子]]李耳為祖,表字「丹耀」,號「十宿道人」。李約瑟在1922年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1924年在該校獲哲學博士學位。早年從事生物化學研究,1931年出版《化學胚胎學》,概述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全部化學變化,被譽為「化學胚胎之父」。1937年,由於和三名中國學者接觸,對中國產生興趣,開始學習中文,並且以畢生精力從事溝通東方與西方、中國與歐洲的工作。1939年,李約瑟完成了第一篇有關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論文。1942年,李約瑟出任英國駐華使館的科學參贊,來到中國重慶,主持中英科學合作館工作。二次大戰結束後,李約瑟赴巴黎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部主任。1946年3月,李約瑟在巴黎作了《中國對科學技術之貢獻》的長篇報告。1947年5月,又在倫敦作了《古代中國的科學與技術》的講演。
====《中國科學技術史》====
1948年返回劍橋大學,著手編寫《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工作。《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英文原書名,也可翻譯成《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自1954年開始出版,全書原擬出版7冊,現在計劃出版20冊。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同道教有密切關係的包括:
#第二卷《科學思想史》(1956年)
#第三卷《數學與天、地科學》(1959年)中的地科學部分
#第四卷《物理學和物理技術》中的第一分冊《物理學》(1962年)
#第五卷《化學與化學工業》的第五分冊《煉金術上的發現和發明.生理學的煉金術》(1983年)
#第六卷《生物學和生物技術》的第一分冊《植物學》(1986年)
《中國科學技術史》不僅詳細說明了中國科學技術的世界意義,而且在前無古人研究的領域裡全面介紹了道教在世界科技發展中理應佔據的歷史地位。李約瑟在《人和他的地位》一文中認為,道教「實際上是在中國古老的和中世紀科學的進展中做事最多的,確如馮友蘭已經正確地說過的,它是世界上曾經看到的唯一的基本上不反科學的神秘主義的體系」。李約瑟認為,道家、道教是自然神秘主義的思想體系,「世界歷史上的一定時期,幫助實驗科學成長的正是否認權威的神秘主義,而不是理性主義」。道家具有的一套複雜而微妙的概念,這些正「是中國後來一切科學思想的基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李約瑟曾經使用過一個簡單的公式,表示研究結果。這個公式就是:
道教促進 ── = ── 儒教阻止
對於李約瑟的道教研究,日本和美國學者曾經從不同角度提出過批評,中山茂就在《李約瑟,有組織的哲學家》中指出,「李約瑟對中國科學的說明中有三各方面特別引起爭論:
#道教對科學的貢獻;
#中國有機的科學作為與西方的相應的科學;
#自然的各種規律和自然規律的關係。所有這些都是在他的對促進和阻止科學發展的各種因素的調查之中形成的
這三個方面爭論的第一方面,就是道教對科學的貢獻。實際上,道教對科學貢獻這一課題的研究,從李約瑟起,只是剛剛開始。李約瑟從道教文獻,道教史中挖掘的材料都無可爭辯地說明道教的思想和方術同中國科學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
例如:在《長春真人西遊記》中,[[丘長春]]和隨行人員曾觀測過一次日全蝕,沿途系統地收集了各地蝕時和蝕分的情況,稱「扇形所及,無復光明,其旁漸遠,則鐙光漸多矣」。李約瑟認為「在歷史上,這應當是最早研究日蝕陰影在地面移動的一次記載」。
在時間計量方面,李約瑟認為「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北魏道士[[李蘭]]寫的另一《漏刻法》(約450年)」。
在化學方面,李約瑟認為「化學,它是在唐代道觀中隱秘的實驗室裡開展起來的,現在終於真正有了成果:火藥成了有用的武器 ── 宋金之戰便是它的第一個試驗場」。
李約瑟在《近代科技史作者縱橫談》中說到:「我們不僅應該對公元前一世紀以來中國的太陽黑子記錄,對[[陶弘景]]在公元五世紀作出的世界上最早的鉀鹽燃燒試驗,對1300年胡特卜.阿丁.設拉子關於虹的光學現象第一個作出的正確解釋表示我們的敬意,把他們看作走向近代科學的明確的步伐。而且,我們必須注意考察培育出這些創舉的不可缺少的思想和實踐體系」。從科學發展的實踐出發,挖掘產生這些實踐的思想體系,這個方法無疑是科學的、客觀的和歷史的,但是,李約瑟的研究只是初步的。在國際上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不同意見,也是正常的。不過,對於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歷史的研究以及對於中國道教和科技的關係的研究,李約瑟的貢獻和學術地位也是舉世公認的。《新不列顛百科全書》評價李約瑟的第二卷《中國科學技術史》是「關於道教對科學思想貢獻的地位<ref>最完善的文獻和書目</ref>」。
===龍彼德===
龍彼德(Piet Vander Loon,1920-),1946年畢業於荷蘭萊頓大學。1948至1972年任倫敦劍橋大學中文教授,後轉任牛津大學講座教授。1987年退休。現在是劍橋大學圖書館名譽館員,日本道教學會理事,法蘭西亞洲學會名譽會員。作為牛津東方研究所出版物之一,1984年龍彼德出版了他的《宋代收藏道書考》,全書分為英文和中文兩部分。中文部分稱《宋代館閣及家藏道書綜錄》,匯集了《新唐書》、《宋史》、《通志》、《文獻通考》、《崇文總目》、《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袁本郡齋讀書志.附志.後志》、《衢本郡齋讀書志》、《遂初堂書目》、《直齋書錄解題》、《東觀餘論》、《玉海》和《道藏闕經目錄》等所載道書目錄,由作者重加校訂,由已故的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的鄺慶漢小姐工筆書寫。
龍彼德的《宋代館閣及家藏道書綜錄》按書目筆畫順序排列,共收道書書名1600種,約3600卷。英文部分列有《皇家圖書館的文獻目錄》、《家藏文獻目錄》和《[[道藏]]》三節,闡述了宋代(960-1276年)官方圖書館藏書和私人家藏圖書的性質和傳承,並且對道經傳承的歷史作了解釋,特別是分析了宋代諸朝皇帝對道教的政策以及對道經存書的影響。龍彼德這一著作出版後,立刻受到歐美和日本學術界普遍重視。因為它是宋代一個朝代的道書目錄學研究的重要成果,既有開拓意義,也為道經流變的研究提供了扎實的基礎。
===葛蘭===
葛蘭(Angus Charles Graham,1919-1991年),牛津大學藝術碩士,倫敦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倫敦大學東方和非洲研究院教授,長期從事《[[莊子]]》和《[[列子]]》的研究,譯注《莊子》和《列子》,著有《莊子內篇》、《莊子外篇》、《莊子:本國譯注考》、《列子:道的經典》。
===巴雷特===
巴雷特(Barrett),劍橋大學東方學系教授,著有《李翱思想中的佛教、道教和儒教》。在埃利亞德主編的《宗教百科全書》的第14卷上,還撰有「道教研究史」條目釋文。同時,在《亞洲研究雜誌》上發表過不少有關道教研究著作的書評文章。
==參考資料==
#《歐米東洋學比較論》,福井文雅著,隆文館,平成三年,日本東京。
#《道教在海外》,陳耀庭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中國福州。
#《中國科學技術史》(多卷本),李約瑟著,科學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90年,中國上海。
#《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第3期,中國長春。
#《當代道教》,李養正著,東方出版社,2000年,411-423頁。
[[Category:道教研究]]
==註釋==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