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删除21字节 、 2009年4月10日 (五) 09:42
无编辑摘要
上面提到盧藏用守道不終,原因在於他帶著自私之心,又懷著追求榮華富貴的動機。也許他開始時還不是這樣,但一旦成名,便改變了初衷。上面提到的種種善行,都要求自己無償付出,若是用利己之心去參與,最多可以行之一時,決不能持久。老子說的「少私寡欲」正是行善修德的根本指針。若是處處從個人出發,以自己為中心,就不會有對人類對萬物的慈愛之心,甚至於對同胞的痛苦麻木不仁,又哪裡談得上濟人所急?怎麼會去從事那些為人尤其是窮苦人而設的慈善事業呢?在現代社會裡,以個人為中心,往往表現於為一己的享受而追求物質利益,被物欲牽纏既久,迷不知返,離純樸之德越來越遠。所以對現代人來說,寡欲尤其顯得重要。
== 幫助修養德性的 具體方法==
這一方法,主要是將功德和過失都加以量化,使每人可以從自己的行為評價自己過多於功,還是功大於過,並且知過而改。道教中歷代高士經過反復實踐、研究和改進,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功過格]]》便是這種量化方法的經驗總結,也是提供給人們的有效修身工具。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