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太清宫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史记》中说,老子为楚国苦县曲仁里人。苦县曲仁里,据说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历史上鹿邑县曾建有众多宫观,近代以来,大多被毁,现仅存太清宫和老君台。

太清宫位于县城以东5公里的隐山上,始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初名老子庙。唐高祖武德三年(629年),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唐乾封元年(666年),上老子尊号为“太上玄元皇帝”,诏建“紫极宫”。唐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追封老子母亲为“先天太后”,并建“洞霄宫”以祀之。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下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

太清宫分前宫和后宫,相距里许,中有“清静河”为界,河上建“会仙桥”相连。前宫住乾道,后宫住坤道。前后宫共占地七百二十庙,有楼台殿阁六百馀间。前宫午门耸立,御道坦直,院内以太极殿为中心,周围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无殿、清静阁。太极殿内有老子塑像,殿前有铜铸八卦炼丹炉,殿侧有铁柱一根,传为老子“赶山鞭”,亦传为老子任柱下史之标志。殿东有井一眼,传为老子出生时九龙取水浴体处,故称“九龙井”。院内碑刻成林,显得庄严肃穆。

太清宫于唐末毁于兵火,几成废墟。宋代重修。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真宗亲临太清宫,大排祀典于洞霄宫,又于宫东侧镌立御书“先天太后赞碑”一通,并下诏扩建庙宇。北宋末年,太清宫又毁于兵火。金元时重修。元至正十五年(1335年),韩林儿在亳州称帝,下令拆太清宫之材,运亳州盖宫殿。明万历七年(1579年),再次修缮太清宫。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由道圣等人募资重修,七年始成。近代又毁于战乱,现仅存前宫太极殿、后宫三圣母殿、娃娃殿及唐碑一通、宋碑两通、金碑一通、元碑三通、清碑一通。

老君台位于县城东北角,为老子修道成仙飞升之地,故初名“升仙台”、“拜仙台”。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更名为“老君台”。台高13米,台上面积706平方米。全台以古式大砖堆砌,由24个平面围成圆柱形,台上环筑70厘米高的围墙,形与城墙相似。台上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一间。正殿内原有老子铜像一尊,高两米许,铸工精巧。殿门檐下东西各嵌一碑,上书“道德真源”、“犹龙遗迹”。山门内东侧原有铁柱一根,高七尺,径七寸,突兀而立,古色默然。山门下有青石台阶三十二层,加上正殿一层,恰为三十三层,以符老子飞升三十三天之说。

参考资料

  1.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7─1668页“老君台”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