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是道教乃至整个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概念,也是道教经典和其他中国古籍经常使用的字词。其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精神性的实体,在汉语中经常与“形”和“魄”两个字对立使用,可泛指一切有生命之事物的“灵魂”。不过,其具体的含义在汉语中却有细微的差别,例如:

  1. 指精神、意念或情绪,如魏伯阳参同契》言:“阴阳为度,魂魄所居,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性命圭旨》言:“圣人以魂运魄,众人以魄摄魂。魂昼寓目,魄夜舍肝。寓目能见,舍肝能梦。梦多者魄制魂,觉多者魂胜魄。盖因魄有精,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五者运行不已,所以我之性心流转,造化几亿万岁,未有穷极。”
  2. 指精气,如石和阳注《黄庭经》曰:“魄为一身阴神之首领,魂为一身阳神之首领。魄之为炁,主一身有形之知觉也。魂之为炁,主一身无形之知觉也。故七阴(七窍)之知觉,魄统之;三奇(精、气、神)之知觉,魂统之。魄主乎下,魂主乎上。”《内经》又言:“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薛生白注曰:“气形盛则魂魄盛,气形衰则魂魄衰。魂是魄之光焰,魄是魂之根抵。魄阴,主藏受,故魄能记忆在内;魂阳,主运用,故魂能动作发挥。二物本不相离。精聚则魄聚,气聚则魂聚,是为人物之体。至于精竭魄降,则气散魂游,而无所知矣。”

参考文献

  1.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年)。
  2.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