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寄造像碑”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道民大都宮主馬寄造像碑'''出自河南寶豐縣,現藏 河南 洛陽古代藝術館 (關林) 碑身無年號,從 造像 風格看應屬北齊。道教 ,三面造像 ,高165釐米,寬44釐米,厚35釐米 。形式不同於一般陝西的道教造像碑。上為螭首,左右列十二龍,中間最大。正面中間是圭形的碑額,刻有像主名「道民大都宮主馬寄」,這種形式不見於陝西。由此也可知道這個造像碑作為「大都宮」的性質。與此相適應,三面的各龕都為屋形,以顯出天宮之意。
+
'''馬寄造像碑''',亦稱'''道民大都宮主馬寄造像碑''' 出自河南 寶豐縣 ,無紀年,從風格估計造於北齊(551年-577年) ,現藏洛陽古代藝術館。
 
+
== 造像 內容==
 正面上下開有兩層龕,上龕為歇山頂,屋脊有鴟吻,立有一隻大公雞,龕內造像五尊,主尊頭戴高道冠,未見長鬚,左手扶三足憑几,右手持麈尾,著對領道袍,有圓形頭光,坐於高大的榻。左右各二位侍者,戴冠,持笏。龕外左右各一大樹。下層龕亦為屋形,龕內主尊戴高冠,蓄長鬚,左手扶三足憑几,右手持物似如意。著對領衣,胸有束帶。有頭光,坐於高榻,左有二位侍者。
+
此像尺寸為165 x 44 x 35公分 ,三面造像。形式不同於一般陝西的道教造像碑。上為螭首,左右列十二龍,中間最大。正面中間是圭形的碑額,刻有像主名「道民大都宮主馬寄」,這種形式不見於陝西。由此也可知道這個造像碑作為「大都宮」的性質。與此相適應,三面的各龕都為屋形,以顯出天宮之意。
 
+
===正面===
 碑陰圭形額上也有像主名,餘無造像。碑左側上部開一屋形龕,龕內造像三尊,主尊戴高冠,無鬍鬚,左手扶三足憑几,右手下垂似握物至肩。左右各有一侍者,持笏。碑右側上部開一屋形龕,略小,龕內一尊坐像,可見右手持麈尾至肩。
+
 正面上下開有兩層龕,上龕為歇山頂,屋脊有鴟吻,立有一隻大公雞,龕內造像五尊,主尊頭戴高道冠,未見長鬚,左手扶三足憑几,右手持[[ 麈尾]] ,著對領道袍,有圓形頭光,坐於高大的榻。左右各二位侍者,戴冠,持[[ ]] 。龕外左右各一大樹。下層龕亦為屋形,龕內主尊戴高冠,蓄長鬚,左手扶三足憑几,右手持物似如意。著對領衣,胸有束帶。有頭光,坐於高榻,左有二位侍者。
 
+
===背面===
  關於此碑的來歷,檢索清代文獻,應出自洛陽東南的寶豐。 榜題有「下世道民」、「下世女道民」及「大都宮」字眼,它處未見,「天宮」與「下世」的概念建構了道教世界的不同層次,透露出當地像主或邑師的觀念。道像的造型略不同於陝西,道冠奇高,各龕均為屋形,三足憑几的造型也有別。
+
 碑陰圭形額上也有像主名,餘無造像。
 
+
===左面===
 +
碑左側上部開一屋形龕,龕內造像三尊,主尊戴高冠,無鬍鬚,左手扶三足憑几,右手下垂似握物至肩。左右各有一侍者,持笏。
 +
===右面===
 +
碑右側上部開一屋形龕,略小,龕內一尊坐像,可見右手持麈尾至肩。
 +
==造像特點==
 +
 榜題有「下世道民」、「下世女道民」及「大都宮」字眼,它處未見,「天宮」與「下世」的概念建構了道教世界的不同層次,透露出當地像主或邑師的觀念。道像的造型略不同於陝西,道冠奇高,各龕均為屋形,三足憑几的造型也有別。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李淞:〈以長安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2期。
 
*李淞:〈以長安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2期。
 
+
[[Category: 北齊 道教雕塑]][[Category:造像碑]]
[[Category:道教雕塑]]
 

2010年11月20日 (六) 18:30的最新版本

馬寄造像碑,亦稱道民大都宮主馬寄造像碑,出自河南省寶豐縣,無紀年,從風格估計造於北齊(551年-577年),現藏洛陽古代藝術館。

造像內容

此像尺寸為165 x 44 x 35公分,三面造像。形式不同於一般陝西的道教造像碑。上為螭首,左右列十二龍,中間最大。正面中間是圭形的碑額,刻有像主名「道民大都宮主馬寄」,這種形式不見於陝西。由此也可知道這個造像碑作為「大都宮」的性質。與此相適應,三面的各龕都為屋形,以顯出天宮之意。

正面

正面上下開有兩層龕,上龕為歇山頂,屋脊有鴟吻,立有一隻大公雞,龕內造像五尊,主尊頭戴高道冠,未見長鬚,左手扶三足憑几,右手持麈尾,著對領道袍,有圓形頭光,坐於高大的榻。左右各二位侍者,戴冠,持。龕外左右各一大樹。下層龕亦為屋形,龕內主尊戴高冠,蓄長鬚,左手扶三足憑几,右手持物似如意。著對領衣,胸有束帶。有頭光,坐於高榻,左有二位侍者。

背面

碑陰圭形額上也有像主名,餘無造像。

左面

碑左側上部開一屋形龕,龕內造像三尊,主尊戴高冠,無鬍鬚,左手扶三足憑几,右手下垂似握物至肩。左右各有一侍者,持笏。

右面

碑右側上部開一屋形龕,略小,龕內一尊坐像,可見右手持麈尾至肩。

造像特點

榜題有「下世道民」、「下世女道民」及「大都宮」字眼,它處未見,「天宮」與「下世」的概念建構了道教世界的不同層次,透露出當地像主或邑師的觀念。道像的造型略不同於陝西,道冠奇高,各龕均為屋形,三足憑几的造型也有別。

參考資料:

  • 李淞:〈以長安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