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道教与扶乩信仰:历史与认同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9789629965037.jpg

作者: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
系列: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道教研究学术论丛
出版:志贺市子
书号:9789629965037
 

《香港道教与扶乩信仰:历史与认同》为志贺市子于1999年所著的《近代中国のシャーマニズムと道教:香港の道坛と扶乩信仰》的修订中译本,由宋军翻译,于2013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属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道教研究学术论丛系列。本书通过具有历史视域的民族志的叙述方式,揭示出香港道堂和近现代香港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宗教、社会、历史等各种因素间的错综关系。同时,生动地描写出临近九七回归的香港道堂富于活力的状况,是为另类的香港道教研究。

内容简介

言及香港道教,立即联想到的是散布在街头或郊外的庙宇道观,以及若干年一届在郊外农村或离岛举行的名为“太平清醮”的大规模祭礼和执礼的道士等。庙宇宫观多已成为观光胜地,从建筑外观便可认出。但香港道教还有俗称“道堂”或“道坛”的另一种形态,在市区林立的唐楼中从事“扶乩”这一中国古老的降神术以及诵经活动。这类属于道教系统的宗教团体,由于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外部特征,历来不太为人所知。

有见聚焦扶乩信仰来看香港道教的研究甚少,作者遂以“信善紫阙玄观”为个案研究,以刻画出“道堂”,也就是近代中国巫术与道教的组成部分、属道教系统的扶鸾结社的现状与历史演变。旨在借此反思既有的中国宗教研究分析架构,并提出新的观点。是以,作者前往香港35家道堂作实地的参与和观察,并访谈调查;继而结合道堂发行的刊物以及在香港、广东、日本所收集的地方志、文史资料、笔记、善书等文献资料,尝试从信仰、功能、历史背景与展开过程,这四个层面来描述香港道堂的全貌。

中译本除了少限度的修改外,此书内容基本上仍是以笔者自1991至1994年间在香港进行的田野调查、1995年至1999年间所搜集得来的补充调查资料、以及作者的观察为基础。而关于1997年以后的香港—广东道教界新动向,作者增补了2002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广东省的道观复兴事业—跨国主义、历史、共同体”作为附论。

有关各章所涉及的课题,首两章主要描述扶乩信仰的特质和道堂作为以扶乩为核心的宗教结社的特质。其后一章则论述道堂在香港这一都市社会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并特别聚焦于与丧葬相关的事业上。而第四、五章的重点就集中在出现道堂的清末民初珠江三角洲地区,以探讨道堂是在何种宗教、社会背景下所产生和扩展的。进入第六章,作者以民国时期问世的道堂为个案,探究其宗教观、伦理道德观是怎么样。最后一章为对战后道堂发展过程的追溯,且同时探讨迎来1997年香港回归这一历史转变的道堂将迈向何方。

目录

  • 图表一览
  • 中文版序
  • 前言
  • 序章:中国民俗宗教研究的课题
    • 第一节、中国宗教研究新动态
    • 第二节、道堂研究的视角
    • 第三节、关于道堂的先行研究及本研究的课题
  • 第一章:扶乩的性质
    • 第一节、扶乩及其历史
    • 第二节、香港的巫术与扶乩
    • 第三节、乩手的成巫过程
    • 结语
  • 第二章:扶鸾结社中的神与人
    • 第一节、道堂中的扶乩
    • 第二节、通过乩示展开的神与人之间的交流
    • 第三节、扶鸾结社的决策
    • 结语
  • 第三章:道堂在都市社会香港的社会功能
    • 第一节、作为都市宗教中心的道堂
    • 第二节、道堂的丧葬事业
    • 结语
  • 第四章:道堂运动的背景 —— 清末广东道教与吕洞宾信仰
    • 第一节、清末广东道教界
    • 第二节、吕洞宾信仰诸形态
    • 结语
  • 第五章:清末珠江三角洲地区道堂运动的展开
    • 第一节、初期道堂运动
    • 第二节、光绪年间的道堂运动
    • 结语
  • 第六章:民国时期广州吕祖道堂 —— 信善堂的人们及其宗教世界
    •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道堂运动
    • 第二节、信善堂的成立
    • 第三节、《为善最乐》的宗教世界
    • 结语
  • 第七章:战后的道堂运动与香港道教界
    • 第一节、从广州至宝台青松观——战后道堂雏形的形成
    • 第二节、信善系统的展开过程
    • 第三节、香港道教联合会的形成
    • 第四节、面向1997年香港回归
    • 第五节、跨越1997年
    • 结语
  • 终章:道教与扶乩信仰
    • 第一节、香港的道堂与扶乩信仰
    • 第二节、近代广东道教界形成的关键 ── 全真教与吕祖扶乩信仰
  • 附论 广东省的道观复兴事业—跨国主义、历史、共同体
  • 附加资料A:以信善紫阙玄观信众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统计表
  • 附加资料B:《为善最乐》原文例
  • 日文版(1999)后记
  • 参考文献
  • 关键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