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香期

香期和庙会都以庙和庙中供奉的主要神灵为中心。道教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少在本教内部以及民间都有重大影响的宫观、名山,有的还是某一教派的宗坛所在,所以在教内外都有极大的号召力。这些名山宫观中所供奉的神,能够吸引附近乃至于千里以外的信众、香客前来进香,尤其是其神仙的生日等重大节日,以庙为中心,以敬奉该宫观的神仙、祖师等为主要内容,形成规模宏大的祭祀、庆祝活动。所以这些庙会常常有不同的名称。有时为突出其进香的内容,称为香会;为突出其报答神佑、采取大规模民间文艺演出的特点,称为赛会、过会、出会。同时,由于庙会、香期是当地人流量最为集中的时期,也带来了或者繁荣了食品、住宿、轿马租赁等的商机;各地农村民众平时很少往来,香期庙会期间则成了物资交流的好机会。这样,庙会的活动是综合性的民俗大会,但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对神仙的信仰、祭祀之上的。

比如,茅山上清派宗坛所在地,其地所祀神仙则以三茅真君为主。传说汉代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炼,道成升天,即为三茅真君,在江苏一带崇信者甚多,影响及于安徽、上海、浙江等地。正月开始为茅山香期,上山进香者络绎不绝,三月达到高潮。据民国时期胡朴安主编《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介绍,是时:

烧香者无间远近,趋之若鹜。各乡合数村结为一会,以小木龛为佛(按:应作神或仙,但民间经常仙佛不分),龛高约一尺五六寸,广约一尺馀,制作屋宇形,雕刻精细,镂金错彩,中坐五七寸高神像,龛前伸小木一,二人负之于肩,随者执锣鼓铙钹,‘镗镗’于后。亦间有旗伞者,游行传街市。正月望(十五日)前,每日均有数起。每人身负黄色布囊,上书‘朝山进香’。

这种形式当然不限于茅山,像武当山玄天上帝香、妙峰山进泰山碧霞元君香(因为她原居于泰山顶上,民间崇信者称泰山老奶奶或顶上娘娘,故进香又称朝顶)、旧时苏州穹窿山供玉皇大帝等,都有各自的香期。相对于香期,庙会的举行时间更为集中,一般固定在某一神仙的生日或在此前后的数天,其喜庆气息也较浓。

庙会

庙会的庆典,往往以祭神为中心,形成民间娱乐、风味食品、贸易交流等综合性的活动。庙会,通常以庙为中心,也扩大至于庙周围地区。是时,庙中例行隆重的庆典范仪式,各信众也常来观光,或者参与其中,出资做功德。这种情形很早就已开始。比如,太上老君的圣诞唐宋时就极受重视,认老君为始祖玄元皇帝的唐朝不用说了,在南宋时,都城杭州,“天庆观递年设老君诞会,燃万盏华灯,供圣修斋,为民祈福。士庶拈香瞻仰,往来无数。”[1]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生日,各道观也例行设醮祭祀玉帝,周围信众多往拈香。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辰举办东岳会,四月十四日吕洞宾生日江苏地区举办神仙会,等等,都是以庙中醮仪为中心,而伴随著大量的其它民俗活动。

民俗活动

庙会中的民俗活动,大多以消灾祈祥为主。

江西逍遥山万寿宫,是许真君道场,该地传说,许真君当年镇蛟之后,在万寿宫前种下一棵柏树,并预言“柏枝委地,吾当复兴”,意思是如果柏枝碰至地面,蛟龙会再度为害,他只能重来收妖。民众怕柏枝委地引来蛟怪再发洪水为灾,所以每年八月,都要举办剪柏会,将柏枝剪短。

茅山香期,人们上山进香,通常上山者又都盛行在顶宫进三茅表、在印宫加盖九老仙都君印。云如此则可以祈祥辟邪。又常带“一柱香”和“黄丹箩”回家。一柱香乃“回香(乡)得福”之意;黄丹箩一共有二十九只,形似竹篮,约鹅蛋大小,其中一只代表祖师的丹炉,其馀代表二十八宿。这些物件的含义都有似于吉祥物。

北京每年都举办白云观庙会,届时民众进入庙中都要摸一摸观中三个猴子雕像,相传可以去掉晦气;又常在窝风桥边“打金钱眼”(以小钱扔悬挂著的大金钱眼,穿过者为有福)。去北京郊区的妙峰山进香的,常带一朵小红花回来,称为“带福还家”。

香港车公庙庙会,民众常带回一只纸糊的小风车,让它迎风转动,意为“转运”。

上武当山进香的到了金顶下侧,常要在放在小殿内的一座小铜室(实为元代所建的武当山金顶即玄帝殿)与殿壁的狭窄夹缝中穿过,一边穿行,站在一旁的一人一边问:“转过来了吗?”转者答:“转过来了。”认为这意味著转去恶运,转来好运。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文艺活动

在庙会中,人们常举办各类娱神又娱人的民间文艺活动,有时也请专业的戏班来演酬神戏。比如,北京有所谓过会的习俗,就是在各庙会期间,演出各类曲艺、杂耍等。富敦崇《燕京岁时记》:

过会者,乃京师游手扮作开路,中幡,杠箱,官儿,五虎棍,跨花鼓铽,高跷秧歌,什不闲,耍坛子,耍狮子之类。

这里说的,都是北京地区流行的杂耍之类。由于庙会的群众参与性很强,这些娱乐活动有专业性的,多数仍是各社区或各行业自发形成的,更由于集中于一时一地举行,可以相互比较,所以带有很强的竞技性。这又促进了民间艺人及一般的参与者,提高艺术质量。所以在凡有一定影响的庙会,往往成了民间文艺、杂技等等的大展示。届时,争奇斗妍,观者如堵,成为名符其实的娱乐盛会。

香期庙会的地域性

香期、庙会有地域性特点。各地都有一些有影响的庙会。香期庙会都是集中于某一地域,或者其中的某一庙宇、宫观,首先去参与的多为同一地方的民众。其名声大,神仙的影响所及,也可达数百里乃至于千里之外。不过总的来说,香期和庙会都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因为它们一般与当地居民的祈祥消灾活动粘在一起,而民众又总按照自己地方上的传统来组织、操办此类活动,不能不将当地的文化因素融合进去。本来,中国人有举办“社会”的传统。就是在某一地域的人们,出于共同祭祀社神即今土地神的需要,结为一定的祭祀组织,共同集资,共同祭祀,也共同扮演各类民间文艺,以欢娱神明。它是中国各地域民众建立经常联系的重要机会,所以近代有人用“社会”一辞指称人类全部联系的总和。后世的庙会,实即社会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各地方的民众都重视庙会,定期地也是依照传统的方式精心操办。

道教的宫观庙宇,几乎遍布于神州大地,所以几乎各地都有自己的庙会,有的甚至于十分频繁。比如上海市奉贤县旧时有庙会五十多个,所祀的神灵有观音、地藏、吕祖、关公、海龙王、城隍、蛇神、刘猛将、施相公等,多数是道教神仙以及由民间信仰归并入道教系统的神灵。北京的白云观庙会,山西后土圣母庙的庙会,苏州玄妙观庙会,各地的关帝庙会,海峡两岸的天后妈祖庙会,陕西耀县的药王山(药王孙思邈的故乡)庙会,等等,都是在当地甚或至于在全国有影响的庙会。

  1. 吴自牧《梦粱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