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箓醮仪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金箓醮仪,专为帝王而设的醮仪,属于灵宝醮法之一,大约起于南北朝时期。《正统道藏》中以“金箓”为名的斋醮科仪约有十七种,如《金箓斋启坛仪》、《金箓大斋宿启仪》、《金箓大斋启盟仪》、《金箓大斋补职说戒仪》、《金箓斋三朝仪》、《金箓斋忏方仪》、《金箓解坛仪》、《金箓设醮仪》、《金箓放生仪》、《金箓祈寿三朝仪》、《金箓上寿三献仪》、《金箓延寿设醮仪》、《金箓斋玄灵转经三朝行道仪》、《金箓十回度人三朝开收仪》、《金箓十回度人三朝转经仪》、《金箓投简仪》,收入洞玄部威仪类。这些醮仪的内容有“忏方”、“放生”、“祈寿”、“度人”、“投简”、“忏方”、“放生”、“祈寿”、“上寿”、“延寿”等,其目的是为了保佑国家统一、天下太平、“万方依赖”、“四时顺序”、“万国咸宁”,或为了祝皇帝“长寿安康”、“圣寿绵长”等。关于南北朝的金箓醮坛,《洞玄灵宝五感文》中有详细记载。到了唐代,金箓道场有了更大的规模,如杜光庭编《金箓斋启坛仪》对此时斋坛的设置有详细记载。由于金箓斋是皇家斋仪,所以需要庞大的花费。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太祖颁布《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将“斋”和“醮”并称。据今人庄宏谊著《明代道教正一派》对明代帝王举行醮仪的统计,整个明代皇家举行斋醮227次,其中史载称“斋”的仅十二次,而称“金箓斋”的有五次,另有称“金箓醮”的一次。许多原属于金箓斋的内容,均被列为“祈晴醮”、“保镇国祚醮”、“保民大醮”等。明清以后,道教仪式中新增的文献则很少冠以“金箓”之名。

参考文献

  1.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 庄宏谊: 《明代道教正一派》(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