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体论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道体论
编  著:原题通玄先生述
卷  数:二卷
正统道藏:太玄部 去字号
涵芬楼本第704册
新文丰本第38册
三家本第22册
道藏提要:编号1026
中华道藏:道教论集道学论著‧全真文集
第26册
 

《道体论》,原题“通玄先生述”。此通玄先生疑即五代道士张荐明。亦有人认为此书为唐代道士张果司马承祯所作。宋《崇文总目》及《通志‧艺文略》均著录此书,但不题撰人姓名,现有《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太玄部。此书分为〈论老子道经〉、〈问道论〉、〈道体义〉三篇,皆自设问答,阐述“道体”之义。其思想观点及论证方法,与唐初道教重点哲学相能。作者具有无同异生化等不同角度,反复推论道德、道物、名实、空有、假实、无名与有名、虚寂与混成等哲学范畴之相对统关系。认为道是万物之本体,万物与道间中有异,二位一体,即一不二。书称:“物以道为体,道还以物为体”;“就物差而辨,道物常异;就体实而言,物即是道,道即是物。”道体非有非无,无始无终,妙绝形名而圆周万类;能包万物,能生万物,而包无所包,生无所生,非与万物相待者也。故道体与万物是一非,是一非二,能双非之,亦能双是之,而非之与是,皆不得道体。所谓无名亦不得体,有名亦不得体,有无亦不得体,无有无亦不得体。“不在四者,不离四者,乃可得耳”。但此所谓得者,亦竟无所得。“得无所得而不离四得矣。”此说显然吸收佛教中理派双是双非,离四句,绝自非而归无所得之辨证逻辑,书中最终以“兼忘二边,双泯有无”,为悟得道体之宗极玄旨。其说虽本于庄子之“坐忘”,亦有取于佛氏“双忘”之义,是为研究唐代道教哲学之重要资料。

参考资料

  •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