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袍

出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道袍,道教徒所穿長袍之泛稱,既可以在平日穿著,也可以在舉行齋醮科儀時穿用。道教服飾自南朝陸修靜以後形成定製,如《太平御覽》卷六十五引《傳授經》說:陸修靜「對上下接,謂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披」即披肩,又作「帔」。「褐」即是「袍」。這種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大都肥大寬鬆,各有不同的穿著場合,其色彩、樣式都含有不同的寓意。例如,大褂一般為藍色,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是最普通一種道袍,用於道教徒日常生活穿著。得羅則是參加宗教活動的禮服,只有冠巾成為正式道士以後才能穿用,袖寬一尺八寸以上,袖長隨身。戒衣為黃色黑邊,袖寬二尺四寸,袖長隨身,黃色屬土,代表「道化萬物,參贊化育」,只有在受戒的時候才穿。以上三種道袍的衣襟都是大襟。法衣又稱「天仙洞衣」,是對襟長袍,上面有金絲銀絲繡的各種道教的吉祥圖案如龍鳳、寶塔、仙鶴等,多在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由道場內的高功穿。另外,在宗教大典上,方丈多穿紫色的法衣。花衣又稱班衣,也是法衣的一種,其圖案相對簡潔,在上殿和舉行齋醮科儀時由眾經師穿用。衲衣也稱衲頭,大襟,粗布縫製,過去雲遊道士在野外打坐時可以用來禦寒,現在已經很少見到。此外,也有說法以為,道袍專指得羅(得音朵)。明代王世貞《觚不觚錄》則說:道袍乃古代燕居時候的服飾,腰中間斷、以一線道橫貫者稱「程子衣」,無線道橫貫者則稱「道袍」,又名「直掇(裰)」。

參考文獻

  1. 田誠陽:〈道教的服飾〉,《中國道教》,1994年第1-2期。
  2. 閔智亭:《道教儀範》,中國道教學院編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