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袍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袍,道教徒所穿长袍之泛称,既可以在平日穿著,也可以在举行斋醮科仪时穿用。道教服饰自南朝陆修静以后形成定制,如《太平御览》卷六十五引《传授经》说:陆修静“对上下接,谓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披”即披肩,又作“帔”。“褐”即是“袍”。这种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长袍可以分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种,大都肥大宽松,各有不同的穿著场合,其色彩、样式都含有不同的寓意。例如,大褂一般为蓝色,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是最普通一种道袍,用于道教徒日常生活穿著。得罗则是参加宗教活动的礼服,只有冠巾成为正式道士以后才能穿用,袖宽一尺八寸以上,袖长随身。戒衣为黄色黑边,袖宽二尺四寸,袖长随身,黄色属土,代表“道化万物,参赞化育”,只有在受戒的时候才穿。以上三种道袍的衣襟都是大襟。法衣又称“天仙洞衣”,是对襟长袍,上面有金丝银丝绣的各种道教的吉祥图案如龙凤、宝塔、仙鹤等,多在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由道场内的高功穿。另外,在宗教大典上,方丈多穿紫色的法衣。花衣又称班衣,也是法衣的一种,其图案相对简洁,在上殿和举行斋醮科仪时由众经师穿用。衲衣也称衲头,大襟,粗布缝制,过去云游道士在野外打坐时可以用来御寒,现在已经很少见到。此外,也有说法以为,道袍专指得罗(得音朵)。明代王世贞《觚不觚录》则说:道袍乃古代燕居时候的服饰,腰中间断、以一线道横贯者称“程子衣”,无线道横贯者则称“道袍”,又名“直掇(裰)”。

参考文献

  1. 田诚阳:〈道教的服饰〉,《中国道教》,1994年第1-2期。
  2. 闵智亭:《道教仪范》,中国道教学院编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