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乐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Admin讨论 | 贡献2008年11月9日 (日) 18:23的版本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界说

道教音乐是道教斋醮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又叫道场音乐。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古代祭祀音乐及各地民间音乐有密切关系,因而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份。

起源

道教音乐远源于巫祝,继承了“巫以歌舞降神”的传统;同时道教重祈禳祭祀,即所谓坛醮,不断吸取帝王庙堂仪典音乐和民俗祭神音乐以丰富自己的宗教活动内容,遂逐渐形成了以表达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的道教音乐。几乎凡有醮仪便有音乐,道教音乐成了传统的演教方式之一。 内涵与特色:道教音乐固然以表达神仙信仰为主要内涵,但它不是孤立发展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受著社会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宫廷音乐与地方民间音乐的影响。因此,道教音乐具有三大特色: 第一,道教音乐与斋醮仪式密切联系,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第二,由于祭祀的多是天帝等天神,音乐庄严肃穆,故颇多吸取宫廷祭祀音乐的韵调; 第三,由于道教广泛传播于民间,各地方的道教音乐与当地的地方音乐有长期的交融,故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间传统音乐与地方性音乐的特色。

概述

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一直伴随著道教、道教文化的兴盛而兴盛,伴随著道教、道教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道教音乐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在三个方面体现出其文化特色:其一,保留有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特色。道教音乐自它形成伊始,便一直受到皇室官府的扶植和荫护,并受宫观体制和清规戒律之制约,很少受社会动乱冲击,得以自成一体的连续发展。同时,道教音乐历代靠口传心授,传承方法隐秘保守,特别是全真道要求更严。因此,道教音乐能将其古代传统音乐保存至今。其二,道教音乐与民族、民间音乐密切关联。道教音乐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吸收、融化民族、民间音乐成分,以丰富自身的历史。道教音乐是一种带有中国各地地方音乐特点的宗教音乐,这表现在,同一法事中的同一曲调,各地的行腔、旋律润饰都带有地方音乐色彩,特别是地方戏曲和民歌音调的特色;同一法事中的同一首经文,各地选用本地音调配曲,各不相同。其三,与佛教音乐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千百年以来,互为影响、融摄的佛道两教,在法事音乐上也保持著一定的共性因素,以至在道教的课诵、斋醮等科仪音乐中,能较明显地感受到道曲与佛乐的近似关系。

道教音乐的内涵、精神、韵味和道教教义、教规、宗教思想是相一致的。道教音乐的作用从宗教角度来看,在于宣扬教义,澡雪精神,使人净化,使人豁达;从实践的角度来观察,道教音乐的功能在于敬神和娱人。道教音乐是出于对道教诸神的崇敬,对道教教义的崇信,对道教教规的崇尚而产生的,因而,道教音乐多追求庄重、肃穆的情调,表达与道教思想相一致的风格,以配合宗教仪式特定氛围的需要。围绕道教仪式“请神→礼神→谢神”的固有程序,道教音乐有赞美“三清”、诸神的颂歌;有表现神仙应召而来的飘拂飞翔之声;有表现镇邪避魔的庄严威武之曲;有表现仙境佳所的云乐之歌等。敬神可以说是道教音乐的核心和主旨。另一方面来看,道教仪式除了面对各界神灵,也面向于一般的俗民百姓,道教音乐从功能意义上亦带有娱人的作用,如有些称作“阴调”、“耍曲”的韵曲,就是唱奏给斋醮道场上的一般民众听的,目的是唤起参与者的宗教审美体会,提高他们参与仪式的兴趣。

道教音乐具有地域性特色。道教音乐的表演者部分是宫观所在地的出家道士或生活于民间的在家道士,因此,其科仪音乐势必或多或少带入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的成分、素材、程式、结构、表演习惯。同时,道教音乐的接受者是当地的道徒和民众,为了让道教音乐更好地为听众所接受,焕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各地道教音乐常吸收地方音乐,使之更富地域性。

道教音乐分类

按照传统的习惯,道教音乐分为由用人声唱诵的声乐形式和由乐器、法器演奏的器乐形式两种。道教内部对上述两种形式有自己的惯有称谓,称声乐形式为“韵”、“韵腔”、“韵子”等;称器乐形式为“曲牌”、“牌子”等。在以上两种形式中,又因各自的运用场合和接受对象不同,“韵腔”还有“阴韵”、“阳韵”,“曲牌”有“正曲”与“耍曲”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