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道教文學
道教詩詞
道詩 道詞
道教散文
道教小說
道教戲曲
其他
楹聯 掌故 童謠

童謠是在兒童間流行的歌謠。它的特點是不用樂器伴奏而歌唱。

童謠之發端相當早。根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在周文王與周武王的時代即有童謠。後來民間也多有童謠流行。童謠有兒童自發編創的,也有成人教授使之歌唱的。童謠有不同類型,道教童謠是其中之一。

所謂道教童謠是根據道教的思想旨趣而創作的並且在兒童中流行的歌謠。從功能上看,道教童謠也具有預讖的作用。歷史上,在改朝換代的關鍵時刻,社會上往往出現一些符合道教預讖精神的童謠。例如隋朝楊堅當皇帝之前,社會上有些人就放出楊堅有「龍顏」當為皇帝的讖語。《隋書.王劭傳》說:陳留有一座老子祠,祠中有枯柏。世上傳說,老子將「度世」,曾經預言枯柏如果生出東南枝,就會有聖人出世,道教就會盛行。到了南齊的時候,枯柏真的從下生枝,並且朝東南上指,夜間,有三個童子結伴唱起歌謠:「老子廟前古枯樹,東南狀如傘,聖主從此去。」據說楊堅到亳州當刺史,親自到老子祠察看,只見柏枝回抱,與童子歌謠所唱吻合。楊堅於是把自己當作「聖主」。隋朝末年,又有童謠唱道:「桃李子,鴻鵠繞陽山,宛轉花林裏,莫浪語,誰道許。」前人解釋,此童謠中的「李」暗示將有李姓興起為帝王,而「桃」通於「陶」,指的是「陶唐」,省略了「陶」字,就剩下「唐」,暗示有唐王朝取代隋朝。這種讖語式的童謠與樓觀道士歧暉關於李氏將起而為帝並且大興道教的讖語頗相類似,很可能出於道門中人的創作。

道教童謠因為琅琅上口,易於流行,這在客觀上起到了特殊的宣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