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研究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海外道教研究

从鄙视到重视

历史上,中国有过她的辉煌时代。在那个时代里,道教曾经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一部分传布到了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然而,随著中国社会的停滞不前,随著中国同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差距的扩大,特别是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被帝国主义的军舰大炮轰开以后,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在早期踏上中国土地的传教士眼里,中国的多神信仰是异端的巫术,令人惊恐。中国的道教与长辫子、缠足一样被视为中国文化落后的标志。英国已故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中说过:“道家思想曾几乎完全被大多数欧洲翻译家和作家误解了。道教被人们所忽视,道教方术被视为迷信而一笔勾销;道家哲学被说成是纯粹的宗教神秘主义和宗教诗歌。道家思想中科学和‘原始’科学的一面,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而道家的政治地位则更加是这样。”[1]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处在被侵略被侮辱的地位,国力衰弱到了极点。尽管中国是公认的文明古国,但是,对于这个古国的文明只是鄙视,而外国学者对于道教大多没有科学的研究态度,只有猎奇的心态,浮光掠影的勾勒以及谩骂和攻击的语句。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在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以后,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特别是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世界大家庭成员的普遍重视和关心。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作为一种有近二千年历史的宗教文化自然也受到了关注。

从忽视到注视

宗教学作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在1970年代创立以后,经历了一个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生长在天主教、基督教世界的人们习惯于以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模式来看待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宗教现象,将它们区分为高级的宗教和低级的宗教以及巫术等等,有的甚至将一切非基督教的地区宗教都视作愚昧的、低级的方术。中国的道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被视作低级的方术的。中国的基督教学者王治心在《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中就说过:“道教,终究不过是一种法术,算不得纯粹的宗教。”[2]这种看法反映了当时的西方基督教学者的相当普遍的看法。日本的著名佛教学者常盘大定在1930年出版的《佛教与儒教、道教》一书中,也认为“道教这一词语包含的意义是驳杂多端的”,“道教是一种作为方术的宗教”。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迅速发展,各国和各地区的交往日益紧密。宗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由于战后民族民主运动遍及四海五洋,这也给宗教学的学术发展带来了客观、公正和平等的新鲜空气。对于中国的道教,世界上的宗教学者也开始有了一个正确的态度。日本、北美和欧洲都涌现了一批重视道教和研究道教的学者。他们不仅把目光注视著历史文献中的道教,更把研究重点放在了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海外华人聚居地的活生生的道教现状上。

从猎奇到严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传教士和一般学者记载他们看到的中国道教,只是令人窒息的殿堂香烟,飞转铜钹的科仪道场,扛著偶像的游街出会等等。因此,他们对于道教的态度是鄙视的,而其兴趣只是猎奇式的。二次大战以后,西方社会由于局部战争不断,社会贫富不均,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堕落的行为,例如:盗窃、抢劫、吸毒、淫乱等等。许多青年中出现精神危机。他们在传统的西方宗教和伦理中得不到满足和解脱,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东方的神秘主义。一切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东西,一时间似乎都在西方找到了立足之地。

另外,由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城市环境恶化,于是,人们企图去寻找一种能给人以心灵平衡的反朴归真的生活哲学,而符合这样的要求的东方哲学正是道家和道教的哲学和神学。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各国都以各种文字翻译出版了《道德经》(《老子》),并且广泛介绍道家和道教的学说,就是这个缘故。如果说战前西方的宗教家们对于道教只是一种猎奇式的兴趣的话,那么,战后海外出现的对于道家和道教的兴趣却式一种寻找精神解脱工具的严肃工作。

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条件下,海外对于道教的研究已经有了一支一定数量的研究队伍,出版了许多著作,并在日本、法国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不等的研究规模。

参考资料

  1. 陈耀庭:《道教在海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2. 福井文雅:《欧美の东洋学と比较论》(东京:隆文馆,平成三年)。

注释

  1.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36页,科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0年,上海
  2.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第6页,中华书局,1933年
道教研究
日本的道教研究
法国的道教研究
德国的道教研究
意大利的道教研究
美国的道教研究
加拿大的道教研究
俄国的道教研究
澳大利亚的道教研究
英国的道教研究
韩国的道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