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生命学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这是千年来引导道教信仰者自强不息的生命观,“我命在我,不在天地。”[1]。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道教都曾为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的多个领域作出重大贡献。

解剖学

黄帝内经》云:“夫八尺之士,死可解剖而视之”,早在魏晋时期道教就有解剖观察的迹象。唐《黄庭遁甲缘身经》、《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等道经载有关于人体五脏六肺的描述,说明其时确已有解剖人体的实践。宋代的解剖学是医学史上的一次高潮,宋代道经《渊源洞真道妙继篇》有关于人体解剖的记载。《道藏》中收录有许多内视图及五脏图。唐宋书目及《道藏》中多著录有与《黄庭经》有关的五脏六腑图,如《黄庭五脏图》、《黄庭五脏内景图》、《黄庭五脏六腑导引图》、《五脏旁通导引图》。其中《黄庭五脏六腑图》今存于《修真十书》卷54。宋吴简《欧希范五脏图》、杨介《存真环中图》是解剖学史上最为称道的解剖图。

生理学

道教对人体有独到的认识。道教认为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是“气”,人类生命活动的一切都离不开气。道教的元气论一方面可从生命现象中体得,另一方面,又可以灵活地运用于对生命现象的解释。《元气论》云:“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贵者莫过于人之气也”,《庄子》:“人之形,气于聚”,《云笈七签》引《混元述禀篇》曰:“夫人生于天地之间,禀二气之和,冠万物之首,居最灵之位,总五行之英,参于三才,与天地并德,岂不贵乎”。道教关于内脏器官的发生有自然化生的观点。《道枢.会真篇》:“于是肾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心生小肠,小肠生大肠,大肠生胆,……”。关于胚胎发展的过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引北齐徐之才《通月养胎法》是关于胚胎发育及围产期保健的重要著作。

经络学说

《道藏》中保留了许多关于经络的著作,如《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篡图句解》都是专论针灸经络的书,《渊源道妙洞真继篇》是关于经络的理论著作。

另外,在关于血液循环的问题上,道教一方面继承和吸收了医家的经络学说,又建立了自己的独特体系,有许多内容值得重视。

参考资料

  1. 《李约瑟文集》,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年。《道家文化与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

注释

  1. 《抱朴子.内篇》引古代道书《龟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