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心理科学与思维科学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教从哲学、人生修养、仙学的角度来探讨心理学的奥秘,其中包含的心理学思想是相当丰富的。道教的“神”、“性”、“心”等概念,实指心理而言,其性命之学包括两个方面,性指人的心理活动而言,命指人的生理活动。修命的目的是实现生命的无限延长。而性、命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性是命的主宰,命是性的基础。所以性命必须双修,即将心理与生理活动统一起来,在身心统一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长生的目标。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道教认为:“形者神之宅,神者形之用”、“养生先养性”正是认识到心理对生理的作用。内丹学强调先炼已,也即炼心,控制自己的精神意识活动,充分说明道教的所有学说都是在形神统一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大脑及其功能

道教把脑部分为九宫,其最为很重要者称为“泥丸”。在东汉道教就有泥丸这一名称,但此时,道教对泥丸的认识尚处在模糊阶段。至魏晋,《黄庭经》对泥丸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脑神经根字泥丸”、“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夫人当中立”、“保我泥丸三命录”等,已隐约地认识到泥丸与人的“元神”有关。至宋代,道教对大脑认识有了大的进展,南宋《修真十书》提出脑为六神之宅,泥丸为元神所居之宫,脑的功能是“日则接于物,夜则栖于梦”,大脑是感知觉的器官,也是产生意识活动的器官。这是医学史是对大脑功能的正确认识,书中说:“人不自生而神生之,人不能自死而神死之。若神居其谷而不死,人安得而死乎。”神不死,人也不死。这表明道教的认识已达现代医学相同的认识。道教的这种脑主神元说,大大丰富了中医学的不足,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

道教的心理医疗

道教认为,一切过度的精神情态活动都足以导致疾病,而且是百病之源。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庄子云:“将盈嗜欲,长好恶,同性命之情病矣”,《云笈七签》:“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安,心荡则形伤,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与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明确指出疾病可以是内源性的,即心理活动的失调。道教提倡用各种养生修炼的手段来预防和治疗疾病,这是现代心理医学的滥觞。

参考资料

  1. 《道家文化与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