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宇宙論

道教為古代天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加深了人類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把握。道教認為宇宙創生於虛無,如《太上老君開天經》說,宇宙演化過程是由「洪元」,「混元」,「太初」,「太始」,「太素」,「混沌」,「九宮」,「元皇」等多個階段構成的[1],雖然這種論述尚處於宗教思想體系之內,但是它畢竟開啟著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孕育著宇宙科學的萌芽。道士們逐漸認識到,宇宙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演化過程。葛洪吸收三國徐整《三五歷記》中的「盤古開天闢地」說,認為「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及盤古真人游於其中,開闢二儀,天地始生[2]。其後道教的宇宙學說更有不斷的發展。道教以渾天說解釋宇宙結構,認為天是球形的蛋殼,包裹著大地,大地呈板狀浮於天球之中,日月星辰附於天球之上,「綱維之氣」的浮力使天地不至於下落。著名全真道士郝大通精通歷算,趙友欽則進行了大規模的天文物理學研究,他進行了日食和月食的研究和光學實驗,他的《革象新書》記載的他的某些實驗和發現,在世界天文學史上居遙遙領先的地位。

星象說

道教認為天上的星宿是神靈的象徵,更因其天人感應論信仰,因而古代道士們投入大量精力進行觀星和繪製星圖的活動。表示節氣和方位的天上二十八宿,從道教產生的時候即已受到人們的重視。道教認為朝禮北斗可以消災祛病,延年長生,因而《道藏》中有大量關於向北斗星宿祈求或涉及北斗星宿的道教經文,《道藏》更有眾多經書繪有北斗星圖。中國古代天學星象學家中有不少是道士或受道教影響的人物,如唐代天學家李淳風,袁天綱等。

曆法

道教認為天上的星宿是神靈的象徵,更因其天人感應論信仰,因而古代道士們投入大量精力進行觀星和繪製星圖的活動。表示節氣和方位的天上二十八宿,從道教產生的時候即已受到人們的重視。道教認為朝禮北斗可以消災祛病,延年長生,因而《道藏》中有大量關於向北斗星宿祈求或涉及北斗星宿的道教經文,《道藏》更有眾多經書繪有北斗星圖。中國古代天學星象學家中有不少是道士或受道教影響的人物,如唐代天學家李淳風,袁天綱等。

計時儀器

道教修煉方法的特點,決定了道士修煉內丹外丹時都需要精確的計時,它促使許多道士鑽研計時技術,從而使道教在計時技術方面作出了許多寶貴的貢獻。漢哀帝時曾短暫接受的早期道教信仰者的重大建議之一就是把計時用的儀器「漏刻」上使用的劍刻標準從過去的百刻制改為百二十刻制[3]。北魏道士李蘭發明了「秤漏」,隋代以後經過改進一直被官方採用到北宋。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曾經設計一種「自然漏刻」,其思路是「欲因流水作自然漏刻,使十二時輪轉循環,不須守視。」[4]全真道士更發明了一些「妙用玄微至簡」的便攜式漏刻設備[5]

參考資料

  1. 《道藏》、祝亞平:《道家文化與科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4年
  2. 華同旭:《中國漏刻》,安徽科技出版社,1991年。《中國天文學史》,科學出版社,1981年。

註釋

  1. 見《道藏》第34冊第618頁
  2. 見《元始上真眾仙記》,《道藏》第3冊第23頁
  3. 見《漢書.李尋傳》
  4. 《道藏》第22冊第735頁
  5. 見《道藏》第32冊第1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