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更改

删除9字节 、 2010年8月20日 (五) 16:45
无编辑摘要
{{道 藝術}}'''道教建築'''是道教供奉神仙的場所,也是道士修行、傳道和生活的地方。道教建築從漢晉時期的「治」、「靖」,至南北朝時期演變為規模較大的「館」或「觀」,到了唐代發展為「宮觀」大型建築。現存的古代道教建築多為明清時期建造或重修。從建築藝術上來說,道教建築由傳統中國建築發展而來,基本上沿用了傳統建築的院落布局,但由於道教認為宮觀是神仙降臨人間的場所,神聖莊嚴,所以在設計和建造時添注了道教信仰和文化理念,使道教建築有別於世俗建築和佛教建築,因而在傳統中國建築中別具一格。
==道教建築歷史==
===漢晉時期:天師道創立「治」和「靖」===
===南北朝時期:道館和道觀的形成===
隨着道教發展,道教建築到了南北朝初年就有了較大的變化,出現了大批稱為「館」或「觀」的場所,例如劉宋永明五年(461年)[[陸修靜]]在[[廬山]]興建的簡寂館、天監十三年(514年)梁武帝為[[陶弘景]]在[[茅山]]興建的朱陽館等。南北朝的道館數量很多,《中國道教史》根據[[陳國符]]所輯《道學傳》佚文粗略統計可得有名稱的道館47個,又據《茅山志》卷15《采真游篇》可得有名稱的道館、精舍68個。 <ref>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88 ,1988 。)第1冊,頁555至556。</ref>
道館、道觀比起治、靖不只是名稱的改變,而是在性質和功能上起了實質變化。天師道的道官和道民既是師徒關係,也是官民關係,兩者除了在三會日在治所聚集外,其餘日子各自在治所和靖室進行儀式。南北朝興起的[[上清派]]和[[靈寶派]]卻只有師徒關係,並提倡道士出家住觀,在這種主張下出現了師徒共同祀神、修煉和起居的道館。
===唐宋時期:宮觀的發展===
唐宋時期是道教興盛,這段期間全國各地廣泛興建了大量道教建築,建築的規格變得愈來愈高、規模變得愈來愈大,最終形成了稱為宮觀的大型道教建築群。恰巧這時亦正值傳統木構建築成熟時期,不論在建築布局、建築形制和工藝技術上都日益圓熟,為後世的宮觀建築定下了基本格局。
道教建築稱為「宮」與唐代皇室崇道政策有關。唐代皇室尊奉[[老子]]為祖宗,於乾封元年(666年)追號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至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下詔在兩京、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到天寶二年(741年)再下詔把西京、東京和各州的玄元廟改稱太清宮、太微宮和紫微宮。老子祠的建築之所以可以仿如帝王宮殿般稱作「宮」,全是因為老子號為「太上玄元皇帝」的原故。至此以後,規模較大並由帝王敕封的道教建築都多稱為「宮」。
唐代道教建築特點是: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斗拱比例較大,柱子粗莊,屋頂多用灰瓦覆蓋,風格莊嚴古樸。現存的唐代道教建築有山西[[芮城廣仁王廟]](又稱五龍廟),廟內仍保留有唐碑,成為研究唐代道教建築重要的線索。
北宋年間,奉道的宋真宗和宋徽宗在全國各地建廟設醮,工程規模往往十分巨大。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下詔於開封府建造玉清昭應宮以供皇室齋醮,田況在《儒林公議》中讚譽說:「其宏大瑰麗,不可名擬。遠而望之,但見碧瓦凌空,聳耀京國。每曦光上浮,翠彩照射,則不可正視。」 同一時間,隨着道教信仰的傳播,供奉[[三清天尊]]、[[玉皇大帝]]、[[東嶽大帝]]、[[城隍]]、[[真武大帝]]、[[財神]]的宮觀全國皆是。
宋代道教建築布局和工藝也變得更加成熟。在布局上殿堂、拜殿(又稱獻殿)、藏經樓、道眾住房等建築多已俱備,後世的道教建築基本沿襲了宋代格局。在建築藝術上,風格開始趨向柔和華麗,屋頂坡度高,使用琉璃瓦剪邊,斗拱使用真昂,開始採用減柱法,而門窗則夕用菱花槅扇。現存的宋代建築有山西省太原晉祠聖母殿、山西[[陽泉關帝廟]]大殿、山西[[晉城二仙觀]]二仙殿、[[蘇州玄妙觀]]三清殿等。
===金元時期:全真道十方叢林的出現===
傳統中國建築概分為官式建築和民間建築兩大類。官式建築又分「大式」和「小式」兩種。大式建築立於台基之上,在楹柱和橫梁之間用斗拱挑出,承托重擔廡殿頂、重擔歇山頂、廡殿頂、歇山頂等華麗的屋頂。小式建築則沒有斗拱,屋頂採用比較簡單的懸山頂、硬山頂等,一般用於次要建築或園林。官式建築的屋脊上有脊獸裝飾,如正脊上有望獸或吻獸,垂脊上有垂獸、仙人走獸,戧脊上有戧獸等。此外,一般來說也只有官式建築才能夠使用彩畫。歷史上得到帝王敕封,或供奉道教天神和帝君的宮觀,多採用大式建築。除此以外,供奉地方神明或道士專用於修行的道院,多採用小式建築或民間建築。近代以來,傳統中國建築的等級限制已不再適用,但在新建廟宇時仍具一定參考價值。
====樓閣====
「宮觀」二字中「觀」的本義就是高的樓臺。傳統中國文化認為,高樓為觀星望氣和迎接神仙的好地方,故此道教建築中多有樓閣。相傳最早的道教宮觀陝西終南山樓觀台,原本就是關令尹喜觀星望氣的「樓觀」。西漢時期,漢武帝認同大臣公孫卿「仙人好樓居」的說法,為求迎接神仙下令在長安城興建蜚廉桂觀、在甘泉宮則興建益延壽觀。<ref>《史記》〈孝武本紀〉:「公孫卿曰:『僊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緱氏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且僊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臺,置祠具其下,將招來神僊之屬。於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ref> 道教建築常見的樓閣有望仙樓、聚仙樓、萬仙樓、三官閣、三茅閣、文昌閣、真武閣、斗姆閣等,其取名多與所供奉的神仙有關。
====亭子====
道教建築多有取材自八卦圖案的八角形設計,如八角形的華表、石台、窗戶、亭子等等,其中八角亭在布局運用上較為突出。傳統建築中除園林外,嚴謹的建築布局中很少使用亭子,但道教建築卻往往把亭子布置在顯要的位置,例如[[登封中嶽廟]]廟後的黃蓋峰頂蓋有一座重檐八角山亭、[[成都青羊宮]]在三清殿之前有重擔八卦亭、[[泰山碧霞祠]]在十分小的庭院中央有一座八卦香亭等。
==注釋==
<references/>
==參考資料==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1冊。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88 ,1988
#《中國古建築大系》第7冊《道教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3年。
#薛林平:《中國道教建築之旅》。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