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仙话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教文学
道教诗词
道诗 道词
道教散文
道教小说
道教戏曲
其他
楹联 掌故 童谣

仙话是以记叙仙人活动以及逸闻趣事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道教仙话是围绕道教基本宗旨而创作的反映道教神仙活动以及社会影响的文学作品。道教仙话既有民间文学的一般特点,又具备了道教延年益寿、羽化登仙的基本精神。因此,道教仙话也属于道教文学的一个重要门类。

仙话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著仙人观念的产生以及所谓仙人活动的出现而形成的。最初的仙人指的是山上人,即老而“不死”迁入山中的隐居者,这种“仙”是由人修炼而成的。

在道教以前便有“仙人”观念,记载仙人活动、描述仙人逸闻趣事的笔记或者作品即已见诸典籍。从现存史料看,仙话在战国时代已经相当流行,像西王母仙话、黄帝仙话、蓬莱丈人仙话便是典型的代表。道教产生之前的仙话当是从古老的神话演变而来的。在远古时期,先民在无意识状态下所创作的诸多神话已经接触到“生死”的母题,后来的仙话发展了这个母题,并且成为有意识的创作。战国以来的仙话创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融进了先民的生命意识。从类型上看,汉代以前的仙话主要有:羽人式、寿国式、帝师式。所谓羽人式就是记叙身长羽毛的异人,作者通过种种描述而使此类艺术形象成为飞升的思想载体;所谓寿国式就是以国人普遍长寿为表现主题,像《山海经》中所见的各种长寿国传说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所谓帝师式就是表现长寿仙人成为帝王之师的理念。如赤松子等人既是长寿仙人又是古帝王之师,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先民的社会心理指向。

汉代以前的仙话对道教具有很深的影响。自道教产生开始,道门中人即注意搜罗先秦的各种仙话资料,并且进行新的创作。像麻姑献寿、八仙祝寿等可以看作道教仙话的范本。从艺术典型的角度看,道教仙话不同于以往的神话,如果说在以往的神话中“神”的品性是与生俱来的,那么道教仙话中的仙人却是通过修炼而成的。从体裁上看,道教仙话与一般的神仙传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道门中,神仙传记是被当作“信史”看待的,具备一定的事实成份;但仙话则有较强的幻想特征,它在神仙传记的基础上加以想象与夸张,从而突出了仙人的特异性。在道教仙话中的艺术形象往往具有超越人体生理限制的特点。仙人可以不食五谷,仅仅依靠吸风饮露就能够生存;他们还善于变化,甚至可以利用自身的特异能量影响或者控制某些自然现象。在道门中人的想象世界里,人一旦成仙,就不必受到社会统治者的约束而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可以说,仙话中的艺术形象既代表著“超越”,又象征著自由与平等。道教仙话不仅是鼓舞道门中人积极修炼的艺术能源,而且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极大的渗透。经过了广泛的流布,道教仙话在民间发生变型,如桃花仙子、桃李姑娘、茉莉仙姑、玉蕊仙子、金蟾仙子以及各种风物民俗传说都可以看作是道教仙话的发展。道教仙话与民间传说相互影响、相互刺激,从而推动新的仙话不断产生。这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