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2019年6月27日 (四) 11:05的版本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道教主要經典之一。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據《史記》說,作者為春秋時周守藏室之吏(掌管圖書的史官)「老子」。舊題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將其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名《道德經》。東漢時,隨黃老道的產生,《道德經》已演變為道教的經典,張陵張魯天師道即以《道德經》教誨道徒;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觀點解釋《道德經》。

以後從魏晉至隋唐,歷代都有道士詮釋闡發其義旨。據唐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統計的六十餘家中,多半為道士,有的明理身之道,有的明理國之道,有的以道德為宗,有的以非有非無為宗,有的以重玄為宗。其中老學重玄派成為當時頗有影響的一個學派。宋代以後,道教對《道德經》的詮解走向集注化,彭耜的《道德真經集注》集宋代注者二十家。現存於世的《道德經》注解其中有多種收入《正統道藏》,從哲理、內外丹、易數等多角度加以詮釋,為研究道家與道教文化的瑰寶。

參考文獻

  1.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第164頁。
  2.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第二卷﹝上海: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第43-46頁。
  3. 牟鍾鑒等:《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上編﹝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第122-194頁。
  4.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14頁。
  5.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326-3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