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更改

添加1,038字节 、 2019年6月27日 (四) 11:08
无编辑摘要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道教主要經典之一。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據《史記》說,作者為春秋時周守藏室之吏(掌管圖書的史官)「老子」。舊題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將其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名《道德經》。東漢時,隨[[黃老]]道的產生,《道德經》已演變為道教的經典,[[張陵]]、[[張魯]]的[[天師道]]即以《道德經》教誨道徒;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觀點解釋《道德經》。
 
漢初對老子之書稱《老子》,而不稱《道德經》。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帛書《老子》甲本、乙本亦無經的名稱。晉王羲之書河上公古本《老子》雖然稱為「太上玄元道德經」,但卻無道經、德經或上經、下經名目,而僅稱上篇、下篇。目前所見的《[[老子想爾注]]》六朝寫本已殘,但有「老子道經上」字樣,由此可知此時該本已有「道經」、「德經」名目,但仍稱《老子》,而不稱《道德經》。西漢末楊雄已稱《道德經》,但為數很少。三國時王弼注《老子》,稱之為《道德經》,蓋「道德經」的稱呼從此普遍。河上公古本與傅奕本「道經」在上而為上篇,「德經」在下而為下篇,通行本亦皆如此。但帛書甲本和乙本皆「德經」在上,「道經」在下。「德經」的內容主要是寫「德」,但也夾雜著寫「道」,且各章獨立。
以後從魏晉至隋唐,歷代都有道士詮釋闡發其義旨。據唐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統計的六十餘家中,多半為道士,有的明理身之道,有的明理國之道,有的以道德為宗,有的以非有非無為宗,有的以重玄為宗。其中老學[[重玄派]]成為當時頗有影響的一個學派。宋代以後,道教對《道德經》的詮解走向集注化,彭耜的《道德真經集注》集宋代注者二十家。現存於世的《道德經》注解其中有多種收入《[[正統道藏]]》,從哲理、內外丹、[[易數]]等多角度加以詮釋,為研究道家與道教文化的瑰寶。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14頁。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326-331頁。
#古棣:《老子校詁》(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Category:道教經典]]
[[en: The Book of Dao and its Virtue (Laozi)]]
4,21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