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會元(李道純)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2016年1月9日 (六) 10:29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藏綜合索引
書  名:道德會元(李道純)
編  著:李道純
卷  數:二卷
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談字號
涵芬樓本第387冊
新文豐本第21冊
三家本第12冊
道藏提要:編號694
中華道藏:四輔真經道德真經
第12冊
 

《道德會元》李道純撰。約成書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二卷,收於《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李道純自稱希望通過此書「會至道以歸元」,故將其書命名為《道德會元》。此書分上下兩卷,上卷三十七章,下卷四十四章。作者自序稱因為世間流傳的《道德經》錯訛很多,其注解也多是各執一端,這實際上背離了聖人的本意。故「將正經逐句下添個注腳,釋經之義以證頤神養氣之要。又於各章下總言其理,以明究體窮源之序。又於各章復作頌,以盡明心見性之機。至於修齊治平,紀綱法度,百姓日用之間,平常履踐之道,洪纖巨細,廣大精微,靡所不備。」〈自序〉後為〈道德會元序例〉,聲稱:所有注解《道德經》的版本,只有河上丈人的章句版本比較合理,於是李道純便以之為校對參照,將諸本差訛大概列出二十處,名為〈正辭〉。又參究諸本解釋,把其認為與《道德經》義理不相合的訛謬之處列出十四例,名為〈究理〉。李道純注解《道德經》的主要觀點,是主張儒、釋、道三教本為一體。其書體例為:先在《道德經》原文每一句下添加注腳,從「頤神養氣」的角度來解釋經義,再在各章後總括義理,同時用釋家的「明心見性」觀和儒家的「修齊治平」觀來解釋經義。這種做法,實際上是以儒家的倫理思想和佛教的心性觀念來闡釋《道德經》。

道德會元序

竊謂伏羲畫易,剖露先天。老子著書,全彰道德。此二者,其諸經之祖乎。今之學者未造其理,何哉?蓋由不得其傳耳。予素不通書,因廣參遍訪,獲遇至人,點開心易,得造義經之妙。於是罄其所得,撰成《三天易髓》,授諸門人,惟老子《道德經》未能究竟。一日有傳濟庵者攜紫清真人《道德寶章》示予,觀其注腳,頗合符節。其中略有未盡處,予欲饒舌,熟思之未敢。後有二三子,各出數家解注請益於予,先以正經參對,多有異同。或多一字,或少一字,或全句差殊,或字訛舛,互有得失,往往不同。予歎曰:正經尚爾,況注解乎?或問其故,曰:始者,抄寫人差誤爾。或開板有失點對,或前人解不通處妄有增加,以訛傳訛,支離錯雜故也。曰:孰為是?曰:《河上公章句》、紫清《道德寶章》頗通。曰:何故?曰:與上下文理血脈貫通者為正。曰:諸家解義如何?曰:所見不同,各執一端耳。曰:請問其詳。曰:蓋由私意揣度,非自己胸中流出,故不能廣而推之也。得之於治道者執於治道,得之於丹道者執於丹道,得之於兵機者執於兵機,得之於禪機者執於禪機。或言理而不言事者,或言事而不言理者,至於權變智謀,旁蹊曲徑,遂墮於偏枯,皆失聖人之本意也。殊不知聖人作經之意,立極於天地之先,運化於陰陽之表,至於覆載之間,一事一理,無有不備,安可執一端而言之哉?予遂饒舌,將彼解不通處及與聖人經義相反處,逐一拈出,舉似諸子,眾皆曰然。自後請益者屢至,不容緘默,遂將正經逐句下添個注腳,釋經之義,以證頤神養氣之要。又於各章下總言其理,以明究本窮源之序。又於各章後作頌,以盡明心見性之機。至於修齊治平、紀綱法度、百姓日用之問、平常履踐之道,洪纖巨細,廣大精微,靡所不備於中。又作正辭究理二說,冠之經首,明正言辭,究竟義理,以破經中異同之惑,目之曰《道德會元》。俾諸後學密探熟味,隨其所解而入,庶不墮於偏枯,會至道以歸元也。惟是言辭鄙俚,無非直解,經義未敢自以為是。然較之諸本,其庶幾焉與我同志,其鑒諸時。至元庚寅孟夏旦日,都梁參學清庵瑩蟾子李道純元素序。[1]

註釋

  1. 李道純:〈道德會元序〉,載《道德會元》,收入《道藏》,第12冊,頁642a-c。本條目引用《道藏》原文採用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三十六冊影印本。

參考資料

  1.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第319頁。
  2. 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編:《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
  3.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