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道教文學
道教詩詞
道詩 道詞
道教散文
道教小說
道教戲曲
其他
楹聯 掌故 童謠

遊仙詩是道教詩詞的一種體式。就其本義而言,這指的是歌詠仙人漫遊之情的詩。其體裁多為五言,句數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關於遊仙詩的類型,前人曾做過種種劃分:或從作者思想傾向出發,以富貴者而遊仙,為遊仙詩之正體,以坎坷者而遊仙,為遊仙詩之變體;或從表現形式出發,以作者同神仙共遊為古體,作者不在內,僅神仙自遊為近體。

遊仙詩源於漢代以前的歌賦。早在《楚辭》中已有抒寫仙人輕舉登霞的篇章。如《遠遊》篇,將古老仙話傳說詩歌化,通過「遊」的描寫以表現逍遙世界,抒發內心的憂思情緒,初具遊仙詩的雛形。到了秦朝,始皇帝好神仙,曾「使博士為《仙真人詩》,及行所遊天下,傳令樂人歌弦之」。《仙真人詩》的出現,反映了當時求仙空氣的濃厚。繼此之後,漢樂府之中,亦有反映神仙思想的作品,如十九首郊廟歌中的《日出入》、《天馬》都表達了暢遊太空的理想。

不過,作為一種成熟的體裁,遊仙詩的流行則是漢代以後的事。魏晉階段,不僅道人創作遊仙詩,文人亦相繼創作遊仙詩,蔚然成一代詩風,故我國第一部文學作品選集─梁朝蕭統所編《文選》列「遊仙」為文學體裁之一。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遊仙詩有專門的評說,至於鐘嶸的《詩品》就更加細致地品評郭璞等人的作品風格。魏晉南北朝以後,儘管遊仙詩不像此前那樣興盛,但作此等詩歌者依然大有人在。像白居易、李賀等人仍頗具遊仙之遺風。

遊仙詩在思想上往往表現出超越世俗社會局限的強烈願望;在藝術上,遊仙詩想象奇特,善於運用誇張、擬人、象徵等多種修辭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運用,則使遊仙詩更具備浪漫的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