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香‧醮‧祭与社会文化变迁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进香‧醮‧祭与社会文化变迁

9789863503552.jpg

作者:谢国兴、李丰楙、林美容等
系列:台湾史论丛
出版: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9年
书号:9789863503552
 

内容简介

生活即文化,民间信仰活动是台湾社会生活与文化的重要成分,也是了解台湾社会组织、宗教信仰之历史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台湾民间信仰乃相对于制度性宗教(佛、道、基督教等)而言,或被视为具有扩散性宗教性质,主要源于传统巫觋与鬼神信仰,同时混杂部分祖先、自然神崇拜与释、儒、道成分,很难以“某某教”称之,在进行繁复祭典时,通常需借助道教各法派之科仪,故常见各地民间信仰宫庙加入各地道教协会为会员。学界包括人类、历史、文学、宗教、社会等学门,对民间信仰研究成果甚多,议题丰富,见解多元。本书所辑录10篇论文涉及进香、建醮、祭祀与庙会等少数个案与议题,并辅以主编所撰导论,当有助读者掌握台湾民间信仰之主要精髓。

目录

  • 王泰升:总序:为台湾学研究奠基
  • 编辑凡例
  • 作者简介
  • 图表、附录目次
  • 谢国兴:导论
  • 第一章 李丰楙:台湾斋醮
    • 一、前言
    • 二、台湾道教的源流及其衍变
      • (一)道教的宗教特质
      • (二)道教派别与宗教职能
    • 三、“斋醮”的定义及其衍变
      • (一)斋醮:从原始语意到新意
      • (二)斋与醮:从单字到复合
      • (三)斋醮合流:从历史到当代的变化
    • 四、仪式例一:谢土、庆成醮的意涵
      • (一)正一派的谢土、庆成醮
      • (二)灵宝派的谢土、庆成醮
    • 五、仪式例二:从王醮到迎王祭典
      • (一)王醮中的遗存:分灯宿启与经忏布化
      • (二)和瘟押煞,祭船送王
      • (三)从“游地河”到“游天河”
    • 六、仪式例三:拔度斋仪
      • (一)“午夜式”的斋仪程序
      • (二)拔度仪的神道意涵
      • (三)过桥与填库:送行亡魂
    • 七、仪式例四:法术运用与日常生活
      • (一)正一派的道法运用
      • (二)闾山红头法:与灵宝派配合的法术
    • 八、结语
  • 第二章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
    • 一、前言
    • 二、祭祀圈的概念
    • 三、信仰圈的概念
    • 四、由祭祀圈到信仰圈的发展
    • 五、结语与讨论
  • 第三章 张珣:仪式与社会:大甲妈祖辖区之变迁
    • 一、前言:镇澜宫信徒范围及其演变
      • (一)辖区的内涵与意义
      • (二)辖区范围大小的演变
    • 二、庙方行政组织之转型与辖区的演变
    • 三、移民团体带来的仪式改变与外地资源
    • 四、以仪式重新界定其信徒范围
    • 五、结语
  • 第四章 吕玫锾:遗产化过程中的妈祖进香:仪式变迁与地方赋权的考察
    • 一、前言:当进香搬上国家博物馆的舞台
    • 二、遗产与遗产化
      •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
      • (二)台湾《文资法》的定义
      • (三)学界定义的遗产与遗产化观点
    • 三、地方进香传统成为国家文化资产
      • (一)进香保留地方传统的宗教文化
      • (二)无固定的进香路线与行程
      • (三)全程徒步的进香旅程
    • 四、变迁中的进香传统与仪式实践
      • (一)地方传统的消失与弱化
      • (二)进香仪式的精致化与扩大参与
      • (三)去地域化的个人进香礼仪
      • (四)创造新的进香意义
    • 五、遗产化的实践及其对地方的影响
      • (一)公部门的妈祖文化节活动
      • (二)庙方的遗产化实践
      • (三)拱天宫近年的发展与建设
      • (四)地方摊商与社团的成长
    • 六、结语与讨论
      • (一)遗产化与地方赋权
      • (二)地方传统的变迁与创新
      • (三)谁的传统?谁的进香?
  • 第五章 三尾裕子:从地方性庙宇到全台性庙宇:马鸣山镇安宫的发展及其祭祀圈
    • 一、前言
    • 二、马鸣山镇安宫的创建
    • 三、关于镇安宫的祭祀活动
      • (一)春祭
      • (二)五年大科
    • 四、三种信徒范畴的形成
      • (一)镇安宫的发展和五股组织的成立:第一层次圈
      • (二)镇安宫祭祀圈范围的扩大:第二层次圈
      • (三)镇安宫祭祀圈范围的扩大:第三层次圈
    • 五、关于马鸣山镇安宫信徒的地域范围的扩大
      • (一)祖籍地和第一、第二层次圈的关系
      • (二)第二层次圈的扩大
    • 六、祭祀圈
      • (一)祭祀圈的概念
      • (二)马鸣山镇安宫的信仰圈范围
    • 七、结语:今后的课题
  • 第六章 李丰楙:代巡东港:迎王巡境的隐喻
    • 一、前言
    • 二、温王爷、诸千岁与东隆宫的兴建
      • (一)代天巡狩:从道教到儒教的诠释
      • (二)迎王驻驾:温王与代巡千岁
    • 三、祭典组织:祭祀区与社会
      • (一)族姓聚居,各卫角头
      • (二)分层适任,各献所能
      • (三)世事沧桑,境域乃分
    • 四、千岁过火:祭典的净化
      • (一)神笔请驾,封王莅境
      • (二)遶行庄母,过火进府
      • (三)安座千旗,出榜安民
    • 五、分区拼阵与王驾出巡
      • (一)王驾出巡,遶行四境
      • (二)阵头游行,各呈其艺
      • (三)家将神将,缉恶驱疫
    • 六、结语
  • 第七章 丁仁杰:大型地方性:台南西港刈香村际网络再思考
    • 一、前言
    • 二、“大型地方性”概念初次的提出
    • 三、何谓地方?何谓大型地方性?
    • 四、传统汉人社会与地方性
    • 五、西港刈香的现况
    • 六、西港地区的历史演变与地方独特的历史感
    • 七、千岁爷降临的制度化:循环性时间取代固定永恒的历史起点
    • 八、大型地方性的结构与功能
      • (一)千岁爷的灵验及其“社区真确化”作用
      • (二)千岁爷“灵验真确化”与科仪的形成
    • 九、大型地方性中的路径
      • (一)庆安宫的中心性位置
      • (二)不同区块的先后加入
      • (三)不同区块加入所形成的新态势和各庄阵头的发展
      • (四)宗教庆典与社区的真确化
    • 十、村落与地方性
      • (一)村落与民间信仰
      • (二)村落进入现代国家与全球化框架
    • 十一、“全球─国家─地方”连结脉络中的大型地方性
      • (一) 中央政府与细胞化的农村社会
      • (二) 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家与村庄关系的变化
      • (三)历史框架变迁下的大型地方性
    • 十二、结语
  • 第八章 陈纬华:孤魂的在地化:有应公庙与台湾社会地缘意识之转变
    • 一、前言
    • 二、目前的有应公庙研究
    • 三、重新诠释有应公庙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方法上的问题
    • 四、无祀祠的第一次转型
      • (一)本章所指的“无祀祠”
      • (二)所谓的“第一次”转型
    • 五、无祀祠祭祀中的民间社会
      • (一)流寓者众
      • (二)厉坛寄榇
      • (三)枯骨收埋
      • (四)无祀祠的诞生
    • 六、无祀祠祭祀中的国家治理
      • (一)掩骼与祭厉政策:国家治理
      • (二)无祀祠作为掩骼与祭厉制度的一环:国家的支持
      • (三)日治时期的国家制度与民间社会:政府的扫荡
    • 七、无祀祠祭祀的转型
      • (一)无祀祠样貌的转变
      • (二)无祀祠的转型:仪式象征的转变
    • 八、无祀祠转型的社会意涵
      • (一)社会心理的转变:返乡氛围的消失
      • (二)“孤魂的在地化”与台湾社会地缘意识的转变
    • 九、结语
  • 第九章 吴学明:义民爷信仰的形成与扩散
    • 一、前言
    • 二、义民与义民爷信仰
      • (一)义民
      • (二)“褒忠”与义民信仰
    • 三、枋寮义民庙的建庙
      • (一)建冢庙的原因
      • (二)埋葬冢地的取得
      • (三)从褒忠亭到义民庙
    • 四、从四大庄到十五大庄
      • (一)祭祀
      • (二)十五联庄轮祀祭典区
      • (三)轮祀联庄的形成:杨梅地区与大隘联庄
      • (四)灵验事迹的流传
    • 五、义民爷信仰的再扩张
    • 六、义民爷信仰的演变
      • (一)义民爷牌位的分化
      • (二)义民爷金身的奉祀
      • (三)义民爷分香庙祭典的演变
      • (四)义民庙与坟冢
    • 七、结语
  • 第十章 谢国兴:庄头阵的社会文化意义:以曾文溪、二仁溪下游庙会为例
    • 一、前言
    • 二、庙会与阵头
    • 三、西港刈香的文武阵头
      • (一)台湾第一香
      • (二)西港香阵头缘起与统计
      • (三)阵头仪式
      • (四)西港香的宋江阵与金狮阵
    • 四、二仁溪下游地区的庙会阵头
      • (一)聚落概况
      • (二)王船信仰
      • (三)出外境与遶本境
      • (四)形态多元的庄头阵
    •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