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逍遥,又作“消摇”,意为优游自得、安闲自在。逍遥是《庄子》一书思想的核心,指一种独立的无需任何凭籍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认为人们不能达到逍遥的原因是“有待”,也就是需要依赖一定的客观条件,如飞扬的尘埃和游气等都是被风吹著飞来飞去,可以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也依赖于风,因此它们算不上逍遥。真正的逍遥是要“无待”,亦即无所对待、无所依赖,摆脱一切客观条件的束缚。无待需要“无已”,而通过“坐忘”则可以达到无已的境界,所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这样就可以忘却一切苦乐得失,达到一种泯同是非、泯灭物我差别的绝对自由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者,就是神人、至人、真人。庄子认为“神人”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驾御在六气之上,超然于变化之外,并且“游于四海之外”,“游乎尘垢之外”(〈齐物论〉)。这种逍遥也是忘名、忘天下、忘形骸,不为世俗甚至是生死所累,做到“物不能伤”、“遗物离人而主于独也”(〈田子方〉)。庄子的〈逍遥游〉对于后来道教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逍遥则万物亦逍遥”是名士高人所追求的至高这境,也是人们在精神上所追求的庇护和自我慰藉。

参考文献

  1. 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 张荣明等:《庄子传奇•庄子百问》(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