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高道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衰微原因

道教自清末即开始衰落。道光元年(1821年)敕令第59代天师张钰停其朝觐,著不准来京。从此,道教失去政治上的扶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长期战火频仍、社会动荡、经济萎缩和民生凋敝,加之西方近代科学思想的传入及其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使古老的道教步履艰难,发生了空前的生存危机。道教的理论、方术和斋醮科仪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出现甚么重大的创新和理论上的建树,基本上仍是沿袭旧套。近代中国道教,在失去统治者政治上、经济上的有力支持后,不得不走向民间,走向世俗化。

近代高道和其创新道教的努力: 近代中国道教的衰落,政治上急剧变革固然是其重要原因,但不得不承认,道教理论的停滞和活动方式的陈旧杂沓也是其衰落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这就激发了一些热心于振兴道教的人士开始了对道教改革和创新的工作。这其中较有影响的有陈撄宁易心莹岳崇岱张恩溥(张天师)等。

  1. 陈撄宁毕生致力于道教及养生学的研究,顺应时代潮流而创新道教理论,成就颇著;
  2. 易心莹在道教理论研究无人问津的年代,潜心研究道教理论,指出源远流长、丰富多姿的道家 ── 道教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对道教文化的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3. 岳崇岱的道教学术研究摆脱道教神话的束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了道教的思想和演化。他顺应时代的要求,提倡道教徒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4. 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在抗战胜利后,积极筹建统一的全国性道教组织,代表了广大道教徒的心愿。

当然,道教从过去衰落的困境中真正获得新生还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