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變化之術的由來

變化之術的由來甚古,在漢代已經有不少著名的善於變化之術的方士,東漢時它已成了道法的重要組成部份。至晉代,葛洪抱朴子.內篇.遐覽》記載當時的變化之術說:

變化之術中,比較大的只有《墨子五行記》,本來有五卷。過去劉安沒有仙去時,抄出其中的要點,成為一卷。那方法是用藥用符,能夠讓人飛行上下,隱藏自己使沒有確定形態,含笑著變成婦人,面孔一縐,成了老頭兒,蹲在地上,又變為小孩子,執著木棍,立即長成樹林,種下甚麼頃刻生成瓜果可以吃,畫地便成了江河,撮一把泥土變成山,坐那兒便召來各種美味佳肴,至於憑空興雲、起火,沒有甚麼是做不到的。其次有《玉女隱微》一卷,也能夠變化成飛禽走獸的形象,以及金、木、玉石,興雲致雨達到百里方圓,興雷也能如此,渡大河用不著渡船和橋梁,分身成千人,借著風高飛,在沒有空隙的地方進出自如,能吐氣變成七彩,坐於原處卻看到八極以外,以及地下的事物,放出光芒達到萬丈之高,暗室中自能生出光明。但是做法中要步星綱幾十種,步法曲折能以弄清,很少有人能夠踏準的。至於《淮南鴻寶》和《淮南萬畢術》,都及不上這書的。又有一種白虎七變法,取三月三日所殺的白虎頭皮,活駱駝身上的血,虎血,紫綬帶,鞋上的花紐兒,和浮萍一起,於三月三日混種下。初長出的草象芝麻苗,結有果實,就用這果實再種,長一次,產生一次變異。共七次種植,那麼便用其果實合成藥,也能夠用來變化形體改變面貌,隨意飛行或潛行水底,和《墨子五行記》、《玉女隱微》差不多。除此之外,就不足談了 。[1]

這兒說的幾乎包括了道教中大部份變化之術。這說明,至遲在晉代,變化之術已成為道法中的一個大類,並形成了龐大的體系。

變化之術的地位

變化之術的豐富是道教的一大特點。甚至於有的理論家將之看成是一切道法的本質,認為「法,就是造成各種變化的玄妙方法。」因此道教理論家不僅對變化的方法視為至寶,也重視對其哲理的探討。有的將變化之術作了初步分類,認為有天變、物變、神變三類,而有道的人都能夠隨意控制、掌握其奧秘。《黃帝陰符經》則提出「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的命題,意思是只要能觀察領悟天之道,奪造化之秘,一切變化都可以由本人所造成。五代的譚峭總結了道教變化觀,寫下了著名的哲學著作《化書》。他認為,各種變化的根本在於精、神、氣,如果精神氣充實則「陰陽可以作,風雲可以會,山陵可以拔,江海可以發」。所以強調法師要「守之於內」即保守自己的元神元氣元精充實,然後「用之於外」即運用到變化外物的法術之中,那麼便「無所不可」。這種以自身神所氣為變化之本的思想,將內氣、內丹的理論與方術結合在一起,開啟了宋代內丹外法的先河。宋代以後道教中普遍將本身修道有得和元氣元神充盈看做造成一切變化的根本。他們所理解和主張的得道,就是內丹有成。所以宋人常說的內道外法,實際上就是內丹外法。

變化之術的內容

從內容上看,變化之術可以分為變化自身和變化外物兩大類:前者主要為變形易貌、化凡為仙及隱顯隨心的各種法術;後者有興雲布雨,使萬物有無、異類互變等法術。大多數變化之術都以步罡掐訣等手段,加以本身煉氣、存想等構成,也有相當一部份使用了某些藥物,造就某些化學或者物理變化。

變化外物

變化外物的法術比較常被提起的有搬運、豆人紙馬、縮地脈、劃地成河乃至裝天等,有些只見於神仙傳說,有些則在道書中留下做法:搬運指通過召役神將,把事物搬離原處。豆人紙馬,即常說的撤豆成兵,剪紙為馬。在道書中曾經有關於「草豆法」的記載,即撤豆成兵、斬草為馬,與平常說的豆人紙馬差不多。它的核心是用咒術。做法是畫灰用壇,置香盤、淨水,用大豆一斗二升、淨草一束安於壇心,披頭作咒,並用《起靈符》等法器,據說可以將之咒成活人活馬。縮地脈,神仙家言,地脈隨意伸縮,千里可縮成一寸。假如學得此法,「往往甚速於飛空」。[2]據說東漢的費長房得過來壺公傳得此術,能縮地脈千里。有的道書說如果學成地軸禹步,存想二十四位地軸神,可以開一寸之地而為萬里江山,或萬里江山攝為一寸。其法載在《金鎖流珠引》卷二七,主要方法是帶符籙,掐訣步罡。

變化自身

變化自身的法術,有飛行虛空、存神馭氣、隱淪、分形及一般地變形易貌等等。此類法術種類也很繁多,其要義在於使自己神通自在,打破一切時間空間和通常的自然規律的束縛。這類神通假如真的擁有,那麼其人便具有常人所不具備、且難以抗拒的異能,這種異能又可用於不同的目的。因此,它們的傳播既可以造福於民,也可加禍於民。所以,道門中對此類秘術的傳授有嚴格的規範,不允許傳給心術不正之人。而且認為即使學得正法,若是用於不正當用途,那也會招致失敗。《聊齋誌異》中嶗山道士的故事說,王生學了穿牆而過的法術,但妄想用之於入人之內室為盜,結果在牆上碰得頭破血流。

這類變化自身的法術,大抵也用符咒訣步為主,而且常要配合以內氣的運轉,和存思,有時也要用藥物,如移形易貌(易容術),便要用藥。不過,藥料的配方都秘而不宣。這種改易容貌的方術只能算是小術,比較重大的法術,如隱淪、分形(分身法)、存神馭氣等,便要求帶符籙,精存思,內氣充盈,踏罡步斗純熟。這裡以隱淪為例,稍事說明。

隱淪,又稱隱遁,俗稱隱身法。據說能修成此法,便能夠使自己的形跡在別人眼皮底下消失,甚至連鬼神也不識自己下落,那麼任何災難也無法臨身了。這種隱淪之法,在魏晉時已經有相當系統的發展。《抱朴子.內篇.雜應》記載說:

有人問隱淪之道,我說:神奇的方術有五種,坐在那裡突然消失也算在裡邊。但是對增長壽命並沒有甚麼好處,而且在人間無緣無故顯示這種神通,反而招致怪異的評議,不足以隨便施行。只是可以備來應付兵亂和危急之時,不得已時才使用它,可以免除災難。鄭先生說,服用《大隱符》連著十天,想隱身便向左轉,想顯身則向右轉。或者用玉丸塗在人身上;或是用蛇足散,或是懷中藏著「離母之草」,或是折下青龍之草,身體伏在六丁的方位下;或者進入竹園之中,手中執著「天樞之壤」;或者依河洛書河圖的樣子造一座石房子,而隱在雲層的蔭影之下;………或可變為小兒,或可變為老翁,或可變為飛鳥,或可變為走獸,或可變成為草,或可變成樹木,或可變形為六畜,或依傍樹木成樹木,或依傍石頭就變成石頭,依傍水變成水,依傍火變成火,這此都是所謂移形易貌,不能全部都隱藏的[3]

從這些記載看,當時的隱身法,主要有用符和用藥兩大類。用符的,比較高級,可以讓人全隱,用藥的,則要差一些,只能隨不同的環境,變成和環境一樣的東西。至於具體的運用方法,抱朴子沒有詳說,實際上是有特別的講究的。比如,所謂伏於六丁之下,是指處在六丁的方位,六丁在何處,是需要推算的,而且一般說來,走至這些方位,那步伐有一些特殊的樣式,即所謂踏罡步斗。後世隱淪之術的發展,在大抵上沿著用符、用藥和對方位的推算、步伐的規定,或者綜合運用多種方法的路數。只是更加強調法師自身運氣存想的決定作用。

變化之術的重要性

變化之不僅是道法中的一大類,而且往往是其它道法的基礎:比如飛神馭氣之術,在上章奏時便要用到。據《長恨歌傳》說,唐玄宗在晚年思念楊貴妃,派了道士運用存神馭氣之術,即存想自己的元神駕馭著元氣,「上窮碧落下黃泉」去尋找香魂,結果在蓬萊仙島才載到她。這種存神馭氣之術是變化之術的一種,常被稱為出神、出陽神,也稱飛神馭氣。自己在原處不動,元神卻可以到處往來,到達形體無法抵達的天府或仙境。道士上章奏時,常要出神,上雲途,排剛風,入天門,往三天之上,當三清或玉帝面,遞上章表,奏明事由,面聆神旨,帶回有關的信息。章奏通常在祈禱、破幽等法事中使用,存神馭氣之術在具體運用中便成了其它法事的一部份。

註釋

  1. 葛洪《抱朴子.內篇.遐覽》:「其變化之術,大者唯有《墨子五行記》,本有五卷。昔劉君安未仙去時,鈔取其要,以為一卷。其法用藥用符,乃能令人飛行上下,隱淪無方,含笑即為婦人,蹙面即為老翁,踞地即為小兒,執杖即成林木,種物即生瓜果可食,畫地為河,撮壤成山,坐致行廚,興雲起火,無所不作也。其次有《玉女隱微》一卷,亦化形飛禽走獸,及金木玉石,興雲致雨方百里,雷亦如之,渡大川不用舟梁,分形為千人,因風高飛,出入無間,能吐氣七色,坐見八極,及地下之物,放光萬丈,冥室自明,亦大術也。然當步諸星數十,曲折難識,少能譜之。其《淮南鴻寶》、《萬畢》皆無及此書者也。又有白虎七變法,取三月三日所殺白虎頭皮,生駝血,虎血,紫綬,履組,流萍,以三月三日合種之。初生草似胡麻,有實,即取此實種之,一生輒一異。凡七種,則以其實合之,亦可以移形易貌,飛沉在意,與《墨子》及《玉女隱微》略同。過此不足論也。」
  2. 《金鎖流珠引》卷一七。
  3. 《抱朴子.內篇.雜應》:「或問隱淪之道。抱朴子曰:神道有五,坐在立亡其數焉。然無益於年命之事,但在人間無故而為此,則致詭怪之聲,不足妄行也。可以備兵亂危急,不得已而用之,可以免難也。鄭君雲,服大隱符十日,欲隱則左轉,欲見則右回也。或以玉丸塗人身中,或以蛇足散,或懷離母之草,折青龍之草,以伏六丁之下;入竹園之中,而執天樞之壤;或造河龍石室,而隱雲蓋之陰;……或可為小兒,或可為老翁,或可為鳥,或可為獸,或可為草,或可為木,或可為六畜,或依木成木,或依石成石,依水成水,依火成火。此所謂移形易貌,不能都隱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