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解注瓶,是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盛行的一種墓葬明器,是專門用來爲生人和死者解除災殃的法術用品。「解注」又稱「墓門解注」、「解除」、「解逐」,系解除(得罪神明的)過失、祛逐鬼氣的巫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河南洛陽西郊曾出土過一個畫有符的解注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陝西戶縣漢墓又出土了朱書符圖的曹氏解注瓶。二十世紀四十至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敦煌發掘不少西晉到十六國時期的道教解注瓶,反映了早期道教在敦煌地區傳播的情況。據東漢王充《論衡》的記載,從事墓門解除的是巫師,漢代巫師主持的墓門解除活動,成爲早期五斗米道的道術之一。道教認爲死人會給生人帶來「注」病,「注」病在早期正一道上章文書中叫「復連」或「伏連」,意指死者將病傳給生人。道教認爲生死應該異路,在墓葬中放置解注瓶,旨在防止死者對生人的影響。東漢出土解注瓶上鐫刻有咒語、符圖,這是民間驅鬼辟邪的重要手段。出土解注瓶上鐫刻的道符主要由漢字拼合而成,道符周圍還嵌有星圖,還有語及收鬼、縛鬼之法物。東漢墓葬中出土大量解注瓶上的早期道,可知東漢時期道符已十分流行,這種巫符向道符的轉變,有力說明道教法術與民間巫術的淵源關係。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王育成:〈東漢道符釋例〉,北京:《考古學報》,199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