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數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Admin讨论 | 贡献2008年11月13日 (四) 16:05的版本 (新页面: 道法體系中還包括大量的術數。它們以占驗和趨吉避凶為主,包括算命、看相、風水、符讖等。它們的源頭很古老。《四庫全書總目.術數類...)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法體系中還包括大量的術數。它們以占驗和趨吉避凶為主,包括算命、看相、風水、符讖等。它們的源頭很古老。《四庫全書總目.術數類提要》說:「術數之興,多在秦漢以後,要其旨,不出乎陰陽五行生克制化,實《易》之支派,傅以雜說耳。」其實,《易》本身是從占卦的記錄中慢慢演變成哲理著作的,而且這並不妨礙仍然有人將之當成占驗工具來使用。這些術數,本來在社會上各個階層中流傳,道教在形成過程中吸收進自己的法術體系,而社會上仍然有人傳授此類方術,甚至有專門賴此為生的江湖人群。就道教而言,習之較多的有卜筮、奇門遁甲、算命、相術、風水,說符命、推背圖等。

卜筮

這是最早出現的術數之一。商周時代,就有龜卜、筮占,後者的典籍《易》後來成為五經之一。龜卜的特點是利用龜甲燒灼後的裂紋來斷吉凶,筮占則主要用蓍草的分合所得數字為占。以後筮法得到改進,所用數字固定於七、八、九、六之上,形成卦象,其間數字的分合變化較有理則可循,所以在占法中取得優勢。只是大約從南北朝之後,用《易》為本的卜卦方法,不再用蓍草,而用金錢來代替,方法是大地簡化了。從中又演變出文王課、梅花易數、太乙神數等不同的流派。道教中和教外都有許多傳習。

奇門遁甲

在術數中,太乙九宮、六壬和遁甲號稱三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幾種術數,道士都極為重視,其中若干書被收進《正統道藏》。其中遁甲尤其名聲響亮。遁甲是用來選擇時間和方向的術數。這一術數比較複雜,理解和運用方法也有多端,這裡據著名道教研究專家胡孚琛先生在《道教志》中的闡述作些介紹。遁甲利用時空因素來趨吉避凶。其要點在排局佈盤。盤分天地人。天盤為九星(天蓬、天芮、天沖、天輔、天禽、天心、天柱、天任、天英);地盤用九宮八卦;人盤為八門(休、死、傷、杜、開、驚、生、景)排局布盤時以順儀(戊、己、庚、辛、壬、癸)逆奇(乙、丙、丁)為陽局,以逆儀順奇為陰局。按年份、節令、時辰將八門、九星、九神(直符、蛇、太陰、六合、勾陳、朱雀、九地、九天)在九宮八卦盤上排列成局。冬至到夏至之間陽氣回升,用陽遁;夏至到冬至之間陰氣漸長,用陰遁。為了將時間的干支與二十四節氣密切聯繫起來,;佈局時按正授、超神、接氣、置閏的規律,將上元符頭(十五日值一個節氣,分上中下三元,每元五日,第一日為符頭)和節氣調整好。這樣就可以排出一種奇門遁甲的日歷,從而用以選擇時間、方位和占斷吉凶。奇門遁甲是和古代天文歷法之學聯繫最緊密、綜合性最強的術數,它將古代術數家創造的陰陽、五行、天干地支、河圖洛書、八卦九宮等學說都包括了進去,並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算命

又稱推命。因為使用對象的生年、月、日、時的干支為推算的基礎,所以稱為四柱推命術;四柱即四個干支,每一干支用兩個字表示(如甲子、乙丑等),一共是八個字,所以又叫做排八字。一般認為,它起於唐德宗時的李虛中依人的干支推人命運,當時只用年、月、日,後來宋代徐子平又加/上時辰的干支。所以後人多稱其為子平術。其術以四柱的五行生克制化關係,復加上節氣旺相等,斷人一生吉凶窮達。

相術

相術起源很早,先秦時就已經提到某些個有名的相士。它的特點是據人的面相、骨相、手相、氣色等推斷其命運。道教甚麼時候引進相術不可確指,但五代北宋以後道士陳摶的相術卻大大的有名。有傳說稱,陳摶的師傅是麻衣道者,為一位僧人。據邵伯溫《邵氏聞見錄》等書記載,陳摶相術名重一時,宋太宗曾請他相當時尚為皇子的真宗,陳摶才到皇子門口,便立即返回。問他是甚麼緣故,他說:王爺身邊服侍的人,都是將相的料,何必再見王爺?這樣太宗便確立真宗為太子。據一些材料推測,麻衣、陳摶所用的是骨相術,後代流傳著一本《麻衣相法》又稱《麻衣神相》,則是相面術,大約是他們名氣太響,便假托他的名義流行。明清時有人編了本《陳希夷心相編》,也是用了陳摶(號希夷)的名義,不過它專論「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大多是談處世哲學,雖也論禍福,但大要歸於儒家倫理,可以看做相法的變格。

說符命和《推背圖》

術數中有一種叫符讖,又稱為說符命,在中國民間,中國的政治鬥爭乃至於改朝換代中都極有影響。讖,是一種神秘的預言;符命指某人合天命可以做皇帝得天下,所以便有些祥瑞出現,或者在某些古書上可以找到依據。它本來是漢代儒生的看家本領,道教形成後,也參與其事。比如齊末蕭衍起兵,著名道士陶宏景派弟子上符命,宜取國號為梁,被蕭衍所採納,建國號為梁。以後隋、唐時都有道士上符命的。

與符讖類似的一種推斷朝代更替、社會治亂的方術叫《推背圖》,也可以說它是從符讖演變而來的。它採取卦辭的形式,預言世道吉凶和事變。有圖象六十幅,以卦分系之,下系「頌曰」詩四句,實相當於卦辭。其六十卦頌詩有「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之句,故稱《推背圖》。據說該圖出於唐代李淳風、袁天綱,不過難以確考。這兩人都是與道教大有淵源的人物。特別是李淳風,父親是道士,他本人在朝中為官,但有道教法術著作《金鎖流珠引》注行世。此圖的社會影響很大。南宋岳珂《史》說:唐李淳風作推背圖,五代大亂,王侯崛起,人人都有僥倖之心,所以其學說更加熾熱。及藝祖(指趙匡胤)即位之年,才下詔禁止讖書的流行,因為怕它們惑亂民心使百姓招致刑罰。但是其圖已經傳了有幾百年,民間多有藏本,無法全都收拾。便想了個法子,命取來其書,除已經應驗過的以外,都將次序紊亂亂寫一通,一共做了必近百本,然後讓它們和原來的本子共存。於是傳播的人弄不懂其先後次序,不知哪一種是錯訛的。但是岳珂說的皇帝老兒這種辦法並沒能阻止《推背圖》的傳播,到了清代,還有人說到它的靈驗,如說三十三象丙申預言了順治入關,三十四象丁酉預言太平天國即俗稱長毛造反 。由於它與道教關係密切,以至於有人將這當成道教典籍。其實從其使用情況看,只能認為是道教與民間共有的方術。

與道教有關的術數還有堪輿俗稱看風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