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準則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Admin讨论 | 贡献2009年9月19日 (六) 14:30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教信仰
大道
道的初義
老子對道的創造性運用
道的主要內涵
道的主要功能

德的主要含義
體道合德
得道可以成仙
道法自然
自然的內涵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
宇宙論
宇宙論
開天闢地
道教宇宙演化論的形成
天地開闢的過程
三十六天
幽冥世界
太極與陰陽
太極與陰陽

無極與太極
無極
太極和太極圖
陰陽五行(1)
陰陽五行(2)
社會理想
社會理想
太平的理念
清淨無為
濟世度人
人生理想
明道立德
道化教育
勸善行善
勸善行善
廣積陰功
因果秘義
行善準則
修善方法

要人行善,必須講清甚麼是善,甚麼是惡。

根本上說,要慈心於物,恕己及人。《抱朴子.內篇》說:「閱讀各種道門戒律,沒有不說凡是要求長生的,都必須積善立功,以慈愛之心對待萬物,推己及人,仁愛及於昆蟲,喜歡看到別人的吉祥,同情別人的痛苦,幫助解決別人的急難,救濟別人的窮困,手不傷害生靈,口不誘勸挑起禍端,看到別人有收穫就像自己收穫一樣,見到別人的過失就像自己的過失一樣,不自以為尊貴,不自己讚美自己,不嫉妒勝過自己的,不拍馬屁也不暗中算計別人,這樣才算到上有德,受天賜福,所從事的一定成功,追求成仙才有希望。」[1]

這些原則中,最重要的是「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以慈愛之心對待萬物,是愛護和同情的基礎。恕,就是由此推彼,恕己及人,即將心比心,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強加於別人,自己視作愉快的,也希望別人獲得。這就是說,實行孔夫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

行善不拘細瑣

做好事,都是功德,無論其大小;幹壞事,都損陰功,也不論其大小。所以道書總教導說:不要因為惡行很小便去做,也不要因為善事太小便不去做。[2]善惡雖小,積累起來便會增多。而且,既然要做個好人,便不能只在某些時候做好事,其它場合則不做好事,甚至於幹壞事。幹好事和幹壞事都會漸漸形成習慣,人的德性要長期修養才能完善,小者為之或不為,都會直接影響到德性的修養。

善行擬訂成具體細則

善與惡,都是具體的。所以有必要釐訂成具體的規範,成為人人一見就明白、並且可以依照它們操作的守則。這些守則中首先包括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熱心態度。比如修橋補路,收葬無主屍骨,救濟孤寡,等等,在道門的勸善書中都有明確規定。其次,提倡職業道德。

比如對商人有不短秤的要求,對農夫有不殺耕牛的勸告,讀書人則有敬惜字紙的教訓。不同職業活動環境、領域不同,所涉及的道德規範也不免有所區別。制定相關的道德誡條,讓人知道即使在謀生時,也有所應守。再次,這些細則,要使人能夠從身過做起,時時處處都有行善積德的機會。

陰騭文》要求人們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乃至於剪礙道之荊棘,除當塗之瓦石,正是體現這種為善不捐巨細,身邊到處都有行善機會的意思。只有這樣,才能都從身邊做起,逐步養成行善的習慣。

善惡的標準隨時代變化

善和惡,都有固定的標準,人們才能有所依據。不過這些標準並不是永遠一成不變。道教信道。大道流行,亙古長在;時世變遷,紛紜不一。因時應變,是道家的一貫主張。這種變化,有幾種不同情形。有的是善的名目仍在,但具體內容已發生變化。比如忠,歷來是善之大者。古代家天下,忠君與愛國一致。然而孟子已經說得很明白,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主時代,忠的內涵主要在忠於人民,忠於國家。

又如,商業行為中,大斗進小斗出素來看作過失,現代商業中計量不一定或不限於用秤斗,但誠信不欺的原則卻不會過時,道門反對輕秤小斗的守則,內容便應擴展到整個商業行為中的誠正公平。有的是某些社會行為、社會關係古代沒有後世新增,那便應設立新的相應的守則。比如,古代沒有吸毒之惡習惡行,今日則必須定下不準吸毒、藏毒、販毒和勸人吸毒的規矩,將違反者視為惡之大者。相反,能助人戒毒則是善之一端。所以說,行善勸善,不必拘泥於書本上的具體的個別的語句,而要理解其本意,應時權變。

註釋

  1. 《微旨》:「然覽諸道戒,無不云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愍人之苦,濟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妒勝己,不佞諂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於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
  2. 「莫因惡小而為之,莫因善小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