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生平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战国时期道家著名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早年作过漆园吏,后一直隐居。他学识渊博,交游很广。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他拒绝。遂终身不复仕,隐居于抱犊山中。后得仙而去。所著书五十二篇名曰庄子。唐玄宗时追号南华真人,宋徽宗封微妙元通真君。

思想

庄子精通老子之学,是老子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在历史上“老庄”并称。在唐代,帝王在尊崇老子的同时,也很敬重庄子,《庄子》是当时官方学术之一。

  1. 庄子认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是产生万物的根源,而无所不存在的。
  2. 庄子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应该从道的高度来观察万事万物。
  3. 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要想与道合一,必须“无己”。通过“心斋”,“坐忘”,“朝彻”,与道合一。
  4. 庄子认为至德之世,人们都顺应大道无为而治,是理想的社会。

《庄子》之重生

庄子主张人应当注重保全身命、养生颐志,而不应为外在事物所驱动,鼓噪欲望,终为其所毁灭。故而,当楚国国君派两个大夫到河边去邀请庄子作宰相时,庄子头也不回地继续钓鱼,他问那两个大夫:“我听说楚国国君的大庙里供奉著一个大龟,此龟死时已三千岁。请问二位,你们说是做那大龟被杀死然后被供奉在高堂好呢,还是曳著尾巴在泥巴里面爬的好?”两位大夫立刻回答说:“曳著尾巴在泥巴里爬的好。”于是庄子笑道:“对,我宁愿做那曳尾于泥中的龟。”

参考资料

  1. 《南华真经》(即《庄子》)、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 《中国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