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非氏造像碑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荔非氏造像碑,无纪年,据其风格推断应造于北魏永平元年(508年)至大统元年(535年)间,现藏彬县文化馆。

造像内容

此碑为单面造像,断为两截,并有部分缺损,无碑首,未见发愿文。其形制和图像都比较特殊,以图为主,有三十八个人物形象(包括残像)。主龛偏于一角,供养人斜分格,这种形式与一般造像碑上供养人平直排列的肖像式不同。供养人姓名共十个,分上、下两排,其能辨识者均为荔非姓。

龛楣为屋形,内有一正面坐像,无榜题,双耳垂至肩,头戴道冠,下颌刻有长须,双手合于腹前,手中无物,著交领宽袖大袍,盘坐于胡床,未见双足,应为道像。道龛外立一人,左手持一物,右手握笔,身后跟一马一驴,面对道像,记下老君的话,应是道士。龛外站立数人为荔非家族成员。以下的人物均未著汉装,都是短上衣,束腰、窄袖、细裤脚,为下层劳动者的日常服饰。其中四人均持长棒形物,两个上端还有环形首柄,连在一起,共同作一活动,似在用绳同拉某物。或为某种练身(类似于角抵)、娱乐,或为某种劳作。下一格有人物在推石磨、舂臼,这是从汉代到北朝时期都十分看重的两项劳动。

碑下部为寻橦鼓吹图。右边是伴奏的鼓吹乐队,其中一人打腰鼓,一人敲锣,一人击钹,一人吹筚篥。

造像特点

从供养人姓名可以看出,这是荔非氏家族集体所造之碑。荔非为羌族复姓,《元和姓纂》卷八云:“荔菲,西羌种类也。”北朝至隋代时多在宁州、北地郡及泾渭流域。这个家族在北朝的造像碑,近年在陕西耀县农村又发现了一批,其中以荔非家族为主的就有四块,有佛教的,也有道教的。

正如葛玄在《老子序》所言“道主生,佛主死”,道教著重长生与乐生的观念充份反映在荔非氏造像碑中。碑中既有“饮食以养其体”(粮食加工),又有娱乐(百戏),或有练身。此碑由上至下的内容分别为:供养家族、老君坐像、人神接对、家仆碨舂、寻橦鼓吹,为五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通过道教教义又紧密联系在一起。

参考资料

  • 李淞:〈以长安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国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