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匡謹造老君像石”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范匡謹造老君像''' 於隋開皇二年(582年) ,1935年出土,次年遷陝西耀縣碑林,後遷縣文化館 繼而入 藏耀縣藥王山博物館。尺寸為65 乘38乘26釐米 ,背屏式道像。這種背屏式道像的形式在尺度上遠大於北魏的小背屏像,應是體現了新王朝的新氣勢。
+
'''范匡謹造老君像 ''' ,造 隋代 隋開皇二年(582年), 藏耀縣藥王山博物館。
 +
==造像內容==
 +
此像 尺寸為65 x 38 x 26公分 ,背屏式道像。這種背屏式道像的形式在尺度上遠大於北魏的小背屏像,應是體現了新王朝的新氣勢。
  
 主尊坐像,戴高冠,面殘,蓄長鬚,身著對領道袍,內束胸帶,左手撫膝,右手斜舉麈尾過肩。衣裾覆座,束腰座的前面現五邊形。左右各一侍者,持笏,立於雙層蓮花座。背屏略呈長方形,主像後有舟形大背光,上有二人現出半身。下有方座,微前突,正中線刻一香爐(不清),左右各一蹲獅
+
 主尊坐像,戴高冠,面殘,蓄長鬚,身著對領道袍,內束胸帶,左手撫膝,右手斜舉[[ 麈尾]] 過肩。衣裾覆座,束腰座的前面現五邊形。左右各一侍者,持[[ ]] ,立於雙層蓮花座。背屏略呈長方形,主像後有舟形大背光,上有二人現出半身。下有方座,微前突,正中線刻一香爐(不清),左右各一蹲獅。
 
 
左右兩側有線刻供養人及發願文。左側上有一線刻道像,側向盤坐,面朝碑正面。蓄鬚,頭戴高大芙蓉冠,後有舟形背光,內有雙層圓形頭光和火焰紋。下為蓮花座。座下有持蓮供養人像,第一位女性,像殘,僅餘下半部分,題「妻劉華光一心供養」。第二位和第三位是男性,穿圓領窄袖緊身袍,手持一蓮花,第二位題「息善才一心供養佛」。第三位腰束蹀躞帶,掛有袋囊等物件。題名雖不存,但因排在息善才之後,輩分不會更高,故可能是范匡謹的次子。
 
 
 
右側上為發願文:「開皇二年歲次(壬)寅四月/庚辰,有道民范匡謹減割/家珍,敬造石老君一區。願/七世父母、見在眷屬,感(咸)同/□□□善願元府朝□□」。下有三位線刻供養人像,側面朝向碑前面,范匡謹的父親「□貴」、母親劉神寅、兄范子亮
 
  
 +
左右兩側有線刻供養人及發願文。左側上有一線刻道像,側向盤坐,面朝碑正面。蓄鬚,頭戴高大芙蓉冠,後有舟形背光,內有雙層圓形頭光和火焰紋。下為蓮花座。座下有持蓮供養人像,第一位女性,像殘,僅餘下半部分,題「妻劉華光一心供養」。第二位和第三位是男性,穿圓領窄袖緊身袍,手持一蓮花,第二位題「息善才一心供養佛」。第三位腰束蹀躞帶,掛有袋囊等物件。題名雖不存,但因排在息善才之後,輩分不會更高,故可能是范匡謹的次子。右側上為發願文:
 +
:開皇二年歲次(壬)寅四月/庚辰,有道民范匡謹減割/家珍,敬造石老君一區。願/七世父母、見在眷屬,感(咸)同/☐☐☐善願元府朝☐☐」。下有三位線刻供養人像,側面朝向碑前面,范匡謹的父親「☐貴」、母親劉神寅、兄范子亮。
 +
==造像特點==
 
 供養人有范匡謹的父母及兩個已成年的兒子,由此可推測范匡謹時已中年。像主范匡謹未見官職,亦未炫耀家祖,當為一般鄉紳。值得注意的是造像明顯為道教,主像和側面線刻畫全無佛像,文字卻有「一心供養佛」,是工匠無意沿用了一種套話,還是善才兄弟特有尊佛的理念,或是對佛道的區別本不在意?無論如何,這顯示了一種對不同宗教寬容的態度。
 
 供養人有范匡謹的父母及兩個已成年的兒子,由此可推測范匡謹時已中年。像主范匡謹未見官職,亦未炫耀家祖,當為一般鄉紳。值得注意的是造像明顯為道教,主像和側面線刻畫全無佛像,文字卻有「一心供養佛」,是工匠無意沿用了一種套話,還是善才兄弟特有尊佛的理念,或是對佛道的區別本不在意?無論如何,這顯示了一種對不同宗教寬容的態度。
 
+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
 
 
*李淞:〈關中及北方的隋代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二〉,《雕塑》2009年第3期。
 
*李淞:〈關中及北方的隋代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二〉,《雕塑》2009年第3期。
 
+
[[Category: 隋代 道教雕塑]][[Category:造像石]]
[[Category:道教雕塑]]
 

2010年11月20日 (六) 18:42的版本

范匡謹造老君像石,造於隋代隋開皇二年(582年),現藏耀縣藥王山博物館。

造像內容

此像尺寸為65 x 38 x 26公分,背屏式道像。這種背屏式道像的形式在尺度上遠大於北魏的小背屏像,應是體現了新王朝的新氣勢。

主尊坐像,戴高冠,面殘,蓄長鬚,身著對領道袍,內束胸帶,左手撫膝,右手斜舉麈尾過肩。衣裾覆座,束腰座的前面現五邊形。左右各一侍者,持,立於雙層蓮花座。背屏略呈長方形,主像後有舟形大背光,上有二人現出半身。下有方座,微前突,正中線刻一香爐(不清),左右各一蹲獅。

左右兩側有線刻供養人及發願文。左側上有一線刻道像,側向盤坐,面朝碑正面。蓄鬚,頭戴高大芙蓉冠,後有舟形背光,內有雙層圓形頭光和火焰紋。下為蓮花座。座下有持蓮供養人像,第一位女性,像殘,僅餘下半部分,題「妻劉華光一心供養」。第二位和第三位是男性,穿圓領窄袖緊身袍,手持一蓮花,第二位題「息善才一心供養佛」。第三位腰束蹀躞帶,掛有袋囊等物件。題名雖不存,但因排在息善才之後,輩分不會更高,故可能是范匡謹的次子。右側上為發願文:

開皇二年歲次(壬)寅四月/庚辰,有道民范匡謹減割/家珍,敬造石老君一區。願/七世父母、見在眷屬,感(咸)同/☐☐☐善願元府朝☐☐」。下有三位線刻供養人像,側面朝向碑前面,范匡謹的父親「☐貴」、母親劉神寅、兄范子亮。

造像特點

供養人有范匡謹的父母及兩個已成年的兒子,由此可推測范匡謹時已中年。像主范匡謹未見官職,亦未炫耀家祖,當為一般鄉紳。值得注意的是造像明顯為道教,主像和側面線刻畫全無佛像,文字卻有「一心供養佛」,是工匠無意沿用了一種套話,還是善才兄弟特有尊佛的理念,或是對佛道的區別本不在意?無論如何,這顯示了一種對不同宗教寬容的態度。

參考資料

  • 李淞:〈關中及北方的隋代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二〉,《雕塑》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