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斋醮科仪
修持
早晚功课 炼气
云游参访 斋戒
戒律
正一派戒律
全真派戒律
宫观清规
符箓法术
神咒 掐诀 步罡
变化之术 祈福禳灾 考召
驱邪 治病 送瘟 术数
仪式
三箓斋名 罗天大醮 破狱灯仪
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 炼度仪
关灯散花科仪 进表科仪
坛场设置
斋坛 醮坛 戒坛 万法宗坛
道冠服饰
法器
木鱼 令牌 如意 法印
法杖 法剑 云铛
麈尾 铙钹
坛场执事
高功 都讲 监斋
侍香 侍灯 侍经
神诞庆典
迎神出会 香期与庙会

在道士施行法术的过程中,通常都要借用符箓的神秘功能。一般说来,道教中只有授过符箓者才有资格担任主持法术活动的法师。法术离不开符箓,也离不开咒、诀、步罡等方法。所以要讨论法术,就先从符箓谈起。道教传下来的符书皆字形曲折,似图似文,主要用以召劾鬼神,厌镇外邪。箓皆素书,纪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其间,文章诡怪,世所不识。[1]。它们是入道的凭信,也是道士役使箓上神吏、施行法术的权力象征。《道教义枢》言:“第二神符者,即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神以不测为义,符以符契为名,谓此灵迹神用无方,利益众生,信如符契。”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七〈符字〉指出“一切万法,莫不以精炁为用,故二仪、三景皆以精炁行乎其中;万物既有,亦以精炁行乎其中也。是则五行、六物,莫不有精炁者也。以道之精炁,布之简墨,会物之精炁,以却邪伪,辅助正真,召会群灵,制御生死,保持劫运,安镇五方。”又卷四十五引《秘要诀法》称:“符者,三光之灵文,天真之信也。”《道法会元》卷一《道法枢纽》又云:“符者,阴阳契合也。唯天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自然不灵矣。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精精相附,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纸,号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对。”此外,《清微元降大法》也说符是天地之真信,《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则说符是合天地之正气。符的功能和用途很多,如《三洞神符记》说神符的功能一可主召九天上帝、校神仙图箓、求仙致真,二可主召天宿星宫、正天分度、保国宁民,三可敕命水帝、制召龙鸟。符是道士道术的核心。所以《云笈七签》卷四十五有云:“术之秘者,唯符与气、药也。”[2]符与神药、气法为道术基本要素。

符的起源

符是一种被认为能够召致鬼神、厌镇精魅的奇特文书。它文字曲折难辨,似书,又似图,在道法中被大量应用。道符是从哪里来的?道书上说,它本身是天上云气自然结成,“此符本于结空,太真仰写天文,分别方位,区别图像符书之异”[3]。以后才由太上老君等神仙将它传授至人间。近代蒙文通先生认为符文曲折,起于西南少数民族文字,其说虽另辟蹊径,但尚值得商榷。符书本来源于先民的文字崇拜。《后汉书.方术传》中〈解奴辜传集解〉引惠栋曰:“古代有管制鬼神的办法,所以《淮南子》说:古时仓颉创造文字,而天上落下小米,鬼在夜里哭泣。高诱注说:鬼恐怕被文书所管制,所以夜里哭泣。”[4]可知某些特殊的文书可以压劾鬼神的思想早就有了。在文明时代,官方文书尤其是命令、政令,具有强制的权威,受其影响,在一般人头脑中加强了对文字的崇拜。从现有的文献看,道符形成于东汉,它是将凡间的权利象征搬至鬼神世界的结果。道符之造作盖模仿秦汉时的符传,主要由中原文字变形而成。符原是古代君主用以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的凭信。起初盖刻竹为之,后来常用金、玉、铜等制作,朝廷、将帅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为凭信。执符的使者因代表王命,将领须得听从其传达的命令。将人间的符搬到神鬼世界,于是便有天符、神符出现。首先做这件事的当是民间的巫师,战国的巫师已经使用符,称为禹符[5]汉代的巫师在墓门解除一类活动中,更经常地使用符。这类符,宜称作巫符,它们正是道符的直接前身。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巫符,书在汉墓出土的解注瓶上。解注,又称墓门解注,解除,解逐,系解除(得罪神明的)过失祛逐鬼气的巫术。在出土的解注瓶上,发现有咒语及符文。他们使用的符,主要是由汉字拼合而成,嵌以星图,以及据说为收鬼、缚鬼之物。据王充《论衡》一书的记载,从事解除的正是巫师。早期的道派大抵脱胎于巫术,保留有浓重的巫气,所以,原来由巫师主持的墓门解除一类的活动,成为早期道教的道术之一。释道安《二教论》讥笑“三张之鬼法”中有“左道馀气,墓门解除”一项。早期的民间道派继承了民间的巫术并且加以发展,成为系统的人为宗教的组成部分,巫符也便转变成了道符,并且发展出了成卷连篇的符书。《太平经复文》、《灵宝五符》、《五芽真文》、《三皇文》等,都是出于东汉的符书。其中《太平经复文》符字皆以多个通行汉字重迭而成,继承巫符的迹象更为明显。

就符字的容量而言,道教符书能够有连贯的文句表达一定的宗教内容,比起散漫于民间的巫师使用的巫符字多量大,表现出自发的民间巫术向人为的、有系统理论的宗教形态过渡的轨迹。就符字的形式而言,目前见到的道符除使用巫符般的以隶字拼合、变形而成外,又借用篆体和虫书鸟迹的古文,而且后者渐成主流。这种变动,在东汉末即已开始,其主要代表为古灵宝经的《五芽真文》和《三皇文》。《五芽真文》字作篆体,《天仙金母大法》、《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在篆字下注出音读,但按之字书,与响应音读的篆字不同,应当是造作者依据篆字笔意自创之文字。《三皇文》符字则是篆体、古文和类似《太平经复文》的重叠字(如九个“天”、九个“道”字分三层重叠)三种兼而有之。《三皇文》的符字,道教中称做“天篆云书”。又称“云篆”,因为在道士的观念中,此类符书原来是秘于上天的,故称天篆;同时又说系云气自然结成,天上的神仙也不过是加以摹写,然后再传入人间,故称“云书”、“云篆”,其字体多仿篆体及虫书鸟迹的古文,为突出“云书”的特征,笔画故作曲折盘纡如云气缭绕之象。“天篆云书”的观念被道教内部普遍接受后,即使画复文式的符,也尽量使之笔画纽曲,于是这点成了道符的一般特征。

东汉以后,新的道符问世越来越多。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中著录大符五十六种,合五百馀卷。以后新出的道派也常创造自己的符和符书,与箓一起常为道派传承的凭信。

符的结构

道符构成中有文字、有星象、有厌胜物,另外一些符还有神像,但以文字为主体:由于道符的主干是汉字和汉字的变形,所以按其原初状态说是可以读的。

陆修静曾指出:“凡一切符文皆有文字,但人不解读之,若解读符字者可以箓召万灵,役使百鬼,无所不通也。”[6]他并举了一幅《都匠符》为例说它是由“合明天帝日”五字构成的,只是作符时重叠一遍罢了。从这五字来看,形态都比通常字体略有变化,尤其是“明”字,以四个日字合成,与通常写法不同。而且这种变化带有一定随意性,四个日字的“明”字,亦可由两个日字拼成,由《都匠符》半截构成的茅山《镇心符》(宋代元符年间皇帝所赐)即作此形。《都匠符》的构形尚是比较简单的,其他文字变形厉害的符,就更难解读了。据葛洪说,“昔吴世有介象者,能读符文,知误之与否。有人试取治百病杂符及诸压劾符,去其签题以示象,皆一一据名之。其有误者,便为人定之,自是以来,莫有能知者也。”[7]东汉多数道符尚比较质朴,精于此道的人尚能解读,但像《灵宝五符》那种似玺印,似虫书,勾心斗角,屈曲盘纡的符,除了画符者亲口密授,恐怕就再难读出字音了。

专门供画符用的文字称为符字,符字与符都有音读,称为符音。由符字和其它成份如星图、神像、厌胜物等构成符,知道这些成份的含义,就可以明白符的结构:从上面的介绍可以明白,符是以符字为主的组成成份依照一定的规则相互配合而成的。简单的符只由一个或几个简单的符字构成,复杂的符则有多个甚至于多重成份拼合而成,所以极难读懂。因为不仅构成符的成份在各道派中形制不一,且只在内部师师秘授,外人难得而窥,而且诸种成份的搭配,其序或正或反,上下左右位置也很难理出头绪。比如前面曾经提到过的《灵宝五符》又称五方灵宝符命,便难以分辨其成份及各成份间的结构方式。

还有不少符,就其形象而言,只见层层涂抹,墨汁淋漓,有时形成一个大墨团,有时变成神灵的剪影,其结构常令人觉得神妙莫测,无从索解。其实它们也是可以解读或剖析的。只是对他们的解剖,必须追踪其书写过程,而不能仅在其已成的图形前殚思竭虑而已。

这些惟见墨图莫辩结构的符,在宋代之后雷法诸道派中流传甚多,特录取雷法中的《欻火大神符》以见一斑。

欻火大神,全称为“九天欻火律令大神炎帝邓天君”,名燮,字伯温,为雷部主帅,形象十分狰狞威猛,此符聚形后显然就是这种形象的剪影。

The prompt fire talisman of the great spirits.gif

符的右侧为该符的散形(画符时画其中每一局部--多数是每一笔,称散形,或分形;由用形构成符的整体,称聚形形,或合形。)及其相应的书符咒。照书符咒的描述,知道符中的每一部分皆有特别的象征意义,建构起来就是一篇赞美天君巨大威力、敕令焚鬼灭灾的檄文。

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开眼则火光万丈,照耀天地邪鬼灭绝。天圆地方,六律九章,八卦。[8]东方蛮霄使者疾速起。(五方使者同)上帝有敕:扫荡九州,应有不顺,䌸下五岳,急急如律令!雷火烧灭,鬼惧神愁。右扇崑丘,四海停流,左扇五狱,天星坠落。拖天拽地,手擎火云;飞索六合,流电太空,龙见自缚,鬼神灭踪。火车万丈,焂尔驾来。丙丁荧惑,焚鬼灭灾。急急疾!

将这段文字每一笔下的书符咒联起来读,就会明显地了解这一点。而画符的每一笔,正是某一咒语的特别符号。但在左侧的合形中,这些构成部份已经混然一体,不复可辨别。

综上所述,符是依一定宗教思维,仿照中国文字学的“六书”原理,取现成的或自创的文字(符字)配以厌胜物、星图、神像等构成的。简单的符只有其中的一种或少数几种配合而成,赋义较为单纯,复杂的符由许多种成分经多项步骤绘就,故赋义十分丰富,实际上是凝聚了长篇语言的告示、檄文。自然这些构成符的成分,以及相关的观念只流传于造符者及得其传承者的狭小圈子里,局外人无法窥其奥秘,自然也无从索解了。

符广泛地用于道法和斋醮科仪的各个环节,凡建坛、召将、上章、立狱、驱邪、破幽、水火炼度等,都要用符。同时,道士又常用符水为人治病、镇妖、驱邪,所以符在民间多有流传。道符也融汇到民众的岁时风俗中,譬如端午贴天师符、挂护身符袋的习俗即遍及全国不少地区。

构成与功能

如果说符的形成较多地继承了巫符的成法,而箓的出现则突出地表现了道教开创者自己的智慧。箓又称法箓、宝箓,是一种道教符书,被用作入道凭信与行法依据。道教理论认为箓由自然之气结成,由神人传授。《正一修真略仪》云:“神符宝箓,其出自然,故于元始赤明浩劫之初,浑茫之际,空中自结飞玄妙气,成龙篆[9]之章,乃元始神尊化灵应气然也。”箓的功能在于召役鬼神,“箓以检劾三界官属,御运元元;统握群品,鉴骘罪福,考明功过,善恶轻重,纪于简籍,校诫宣示之文;掌觉灵图,推定阳九百六天元劫数。又当诏令天地万灵,随功役使,分别仙品,众官吏兵,亿乘万骑,仙童玉女,列职主事,驱策给侍之数目。浩劫无穷,太上十方至真众圣,皆互禀师资,结盟受授,从俗登真,永保生道。”[10]故得其箓者,方能召唤箓上神吏兵将护卫身形,或役之施行道法。同时,它对受箓者也是一种约束,故云:“箓者,戒箓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后登真。”[11]

道箓的主体是神名及相应符、图、神像等,但各种道箓总是以入道者阁的盟誓开头,成为定格。譬如上清派的法箓中有一种《八威召龙箓》,首段文辞即是盟誓:

维某年某月朔某日,某州县某宫观受某法箓某岳真人姓名。恭诣上清大洞法师某君门下,拜受上清回车毕道玉清秘箓、大洞真经等,誓依玄科修行,救人接物。如违誓约,甘受实考,以身谢天地水三官,不敢怨恨。急急如太上玄科律令。

这种格式在其他道箓中都差不多。“恭诣上清大洞法师”云云,在其他道派中可改成该派宗坛或道首名号,如正一箓中常称“恭诣龙虎山嗣汉天师门下”,所设誓约则差不多,只是有些道箓中应守道戒和应具道行记载稍详。

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正一、灵宝、上清、神宵、清微、净明等法箓,以作入道凭信和道阶标志。以箓作为传承凭信和施法依据的道派世称符箓派,各符箓道派的箓一般分为若干种,每一种箓在施行法术中具体功用不同。正一派的《星纲五斗箓》佩以踏罡步斗,《考召箓》以行考召鬼神之术。同时,法箓又是与道阶相对应的,如正一法箓原有二十四阶,神宵法箓有七阶。唐代道教从正一法箓,经三皇法箓、灵宝法箓依次递升,直到最高的上清法箓,总计一百二十阶,最为完备。元以后,神宵、清微等法箓渐并入龙虎山正一派,元、明时代又由龙虎山大真人总领茅山(上清)、阁皂山(灵宝)和龙虎山(正一)三山符箓,符箓派遂以正一道为代表,正一法箓也增至三十六种。迄今为止,法箓的授受仍是正一派宗教活动的大事,授箓时须举行重大仪式,受箓后的道士方有做法师的资格。

注释

  1. 《隋书.经籍志》。
  2. 《云笈七签》卷四五。
  3. 《三洞神符记》。
  4. 古有劾鬼之法,故《淮南本经》云: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高诱注云: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
  5. 参看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乙本。
  6. 《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卷上。
  7. 《抱朴子.内篇.遐览》。
  8. 此指上面藏造化之秘,六律九章、八卦古人多视作寓有宇宙数理。
  9. 一种符字,笔画曲折每成龙形。
  10. 《正一修正略仪》
  11. 《正一修正略仪》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