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神」字在漢語中可泛指一切超越了物質屬性的神靈,也可專指與物質形體相對的精神、意識、思維、靈魂等,還可表示這些精神性現象的屬性如神通廣大、神妙不測、神秘莫知等,其實質乃屬於形而上範圍,多具有主觀甚至唯心的色彩,難以用語言準確地描述。古代中國的人們由於能力限制,曾把不能控制的領域交給神靈來掌管,如《易》〈繫辭〉言「一陰一陽之謂道」,又言「陰陽不測之謂神」。這種以超自然的眼光來看待世界的做法,一直在古代中國社會延續。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開始出現了一種關於「神」的特殊說法,即相信普通凡人可以通過修煉養生或服食藥物而成為神通廣大、變化無窮、長生不死的「神人」或「仙人」,此即後世道教的「神仙」信仰之淵源,也是歷代道教徒為之努力的追求目標。時代既降,道教有關「神」和「仙」的說法也不斷豐富,不僅天界的神靈仙真數量眾多、名號不同、職司各異,而且修煉成仙的方法也日益發展、逐漸精細,甚至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流派,於是道經中關於「神」的表述日趨繁瑣,「神」的含義也更加複雜。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內丹修煉的興起,道教的求仙方法逐漸偏向於修煉內在的「神」,並以為此「神」乃是承擔成仙一事的主體;這個內在的「神」,又經常被稱為「心」、「性」、「意」、「識」或「元神」、「識神」、「真身」、「身外身」等等,其實質不過是上述與形體相對之「靈魂」。關於此「神」,道經中曾有種種舉不勝舉的描述,如《道法心傳》〈序〉稱:「神非青非白,非紅非黑,非火非水,非方非圓,亙古亙今,在乎人心。」《藏外道書》收錄的混然子王道淵纂圖、水精子增注《太上老君清靜經圖注》〈人心品第六〉則稱:「神者,秉父母之性為元神,受天地之性為識神。而元神無識無知,能主造化,識神最顯最靈,能應變無停。此神是人之主人翁也。其神之原出於無極,道家呼為鐵漢,釋氏喚作金剛,儒家叫作魂靈。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在身為魂,出身為鬼。行善為仙為佛,作惡變禽變獸。」

參考文獻

  1.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2. 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編:《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