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阳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生平

王重阳画像

王重阳(1112年-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1]后因参加武举而易名德威,字世雄。[2]入道后改名嚞(或喆[3]),字知明,号重阳子,以“害风”为自称,[4]全真道的开创者,被尊为“北五祖”之一。

王重阳在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生于咸阳大魏村。[5]他早年曾经考上武举,并解决过饥荒时家乡被盗匪侵扰的问题,为乡人所倚重。[6]金正隆四年(1159年)六月望日,王重阳在终南甘河镇(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甘河镇)中饮酒,期间遇到两位仙人,他们同样都是披发披毡,而且年龄样貌都极为一致。王重阳大感惊异,后跟随他们至僻静处时现身虔祷作礼。两位仙人认为此子可教,遂授之以口诀。王重阳有咏诗曰:“四旬八上始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后人以其所遇之仙人为吕洞宾[7]翌年中秋,王重阳再遇仙于醴泉县(今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仙人留下五篇歌颂,并要求王重阳读毕后将之火化。在遭逢仙人指点后,王重阳留下妻子并将女儿嫁走,于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前往终南山南时村掘地为隧,题为“活死人墓”。[8]自此开始了离家弃俗的修道生涯。在翌年,本身为醴泉县人士的史处厚(?-1174年)闻得王重阳遇仙并得受秘诀,遂到终南山请求为师,成为了王重阳首位入门弟子。[9]此时王重阳的行为较为忘我脱俗,如以纸牌写上“王害风灵位”立于墓中,又自作诗云:

活死人兮王嚞乖,水云别是一般谐。
道名唤作重阳子,谑号称为没地埋。
来者路,不忘怀,行瓒须是挂灵牌。[10]

大定三年(1163年),王重阳填堵了“活死人墓”,并迁居到刘蒋村结茅居,与和玉蟾李灵阳一起同住修道,而和、李二人亦是王重阳最早期的道友。其所居之地则为现今陕西省户县重阳万寿宫李道谦在《七真年谱》中征引王重阳在《全真集》的自序,提到王重阳曾经在大定四年(1164年)遇到刘海蟾。当时王重阳从甘河镇带著酒返回刘蒋村茅庵,在路上遇到一位先生。他对王重阳说:“害风,肯与我一起饮酒吗?”王重阳遂与他一起将酒一饮而尽。那人叫王重阳用葫芦取河水并交给他,他再将葫芦还予王重阳并著他饮用,王重阳饮之发现是仙酎。先生又对王重阳说:“你是否认识刘海蟾?”王重阳回答说只曾经在画像中见过而已。刘海蟾笑而离去。[11]

大定五年(1165年),王重阳在终南山上清太平宫墙壁上写了一首诗,云:

害风害风旧病发,寿命不过五十八。
两个先生决定来,一灵真性成搜刷。[12]

这预示了王重阳自知为其寿命只到五十八岁,从当时起计只馀下四年。在大定七年(1167年)四月二十六日,王重阳将刘蒋村茅庵焚毁,并向众人辞别说要到东海“捉马”。在五月路过北邙山上清宫时,他在墙壁题诗云:

丘谭王风捉马刘,昆仑顶上打玉球。
你还般在寰海内,嬴得三千八百筹。[13]

这预示了他将要度化丘处机(1148年-1227年)、谭处端(1123年-1185年)、马钰(1123年-1183年)、刘处玄(1147年-1203年)四人。但在这之前的东行期间,王重阳在夏天经过掖城(今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时收了刘通微(?-1196年)为弟子,是他入山东传教后的首徒。[14]后王重阳在闰七月十八日来到宁海军[15](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并在范明叔的遇仙亭与马钰会面。王重阳知道马钰夙有仙契,劝勉他学道修真。马钰遂邀请他到城中的南庵居住,日夕与之问道。[16]该庵被王重阳题名曰“全真”,“全真”之名,亦由此而起。《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中记载王重阳为此曾书一长歌〈全真堂〉,并对此作出解释:

堂名名号号全真,寂静逍遥子细陈。
岂用草茅遮雨露,亦非瓦屋度秋春。
一间闲舍应难得,四假凡躯是此因。
常盖常修安在地,任眠任宿不离身。
有时觉后尤宽大,每到醒来愈忧亲。
气血转流浑不漏,精神交结永无津。
慧灯内照通三耀,福注长生出六尘。
自哂堂中心火灭,何妨诸寇积柴薪。[17]
叹骷髅
山西永乐宫重阳殿
北壁西段祖师画传(局部)

此歌显示出王重阳追求寂静逍遥的精神境界及摒除世俗欲求、重视内丹修炼的思想,而“全真”就是上述修行思想的总结。王重阳十分希望马钰夫妇能够弃除家缘、离乡背井修道。虽然他们二人起初并不愿意,但在王重阳分梨赐芋栗、重重入梦以天堂地狱十犯大戒罪警及送赠诗词传达教化要旨的循循诱导之下,[18]马钰遂在大定八年(1168年)出家。[19]而丘处机及谭处端早在前一年已经投师于王重阳门下,其后王处一(1142年-1217年)亦继马钰之后在同年成为王重阳弟子。[20]二月,王重阳领著马、谭、丘、王四人入昆嵛山石门口开烟霞洞修练,三月时郝大通(1149年-1212年)亦到昆嵛山跟随王重阳出家。同年八月,王重阳连同五位弟子迁居到文登县(今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姜实庵建立七宝会。[21]大定九年(1169年)四月,王重阳与马、谭、丘、郝四位弟子返回宁海军,周伯通修建了庵堂礼请王重阳居住,名曰“金莲堂”。马钰之妻孙不二(1119年-1182年)在同年五月初五日来到金莲堂出家,后又于八月在金莲堂成立金莲会。九月,王重阳到登州福山县(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立三光会,又于蓬莱(今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组织玉华会。同月,王重阳与马、谭、丘三位弟子西至莱州(治所在今山东省莱州市),度化了刘处玄入道。十月,又于掖县成立平等会。[22]至此王重阳在山东地区短短的两年之间“普化三州,同归五会”。秦志安在《金莲正宗记》中记载了一则榜文,介绍了五会名字的关系与意涵:

其榜曰:窃以平等者,为道德之祖,清净之源。乃金莲玉华之本,三光七宝之宗。普济群生,遍超庶俗,银焰充盈于八极,彩霞蒸满于十方,人人愿吐于黄芽,比比不游于黑路。玉华者,气之宗;金莲者,神之祖。气神相结,谓之神仙。[23]

这显示出五会之名都是与道教意象及修练有关。

在成立平等会后,王重阳与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及刘处玄四位弟子同游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寓居于王氏的宅邸。[24]他在这次旅途中对弟子多有教导,并书〈竹杖歌〉以作说明:

一条拄杖名无著,节节辉辉光灼灼。
伟矣虚心直又端,里头都是灵丹药。
不摇不动自清闲,应物随机能做作。
海上专寻知友来,兀谁堪可为依托。
昨宵梦里见诸虬,内有四虬能跳跃。
杖一引,移一脚,顶中迸断银丝索。
攒眉露目震精神,吐出灵珠光闪烁。
明焰挑来共乐然,白云不负红霞约。[25]

此歌以竹杖为喻,道出竹中空外直的特点满藏玄机,需要做到“不摇不动自清闲,应物随机能做作”的境界。“虬”是指有角的小龙,[26]“四虬”应是指当时在王重阳身边的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四位弟子,勉励他们最终能够“吐出灵珠光闪烁”,在修行上取得成就。 到了大定十年(1170年)正月初四日,王重阳自知行将羽化,召集四位弟子说“吾今赴师真之约矣”,并留有一颂云:

地肺重阳子,呼为王害风。
来时长日月,去后任西东。
作伴云和水,为邻虚与空。
一灵真性在,不与众人同。[27]

众人知重阳将去,皆悲恸不已。王重阳见此再以昔日在甘河遇仙时所得的秘诀五篇付予马丹阳,令递相规益。[28]他在离世前遗诗曰:

一弟一侄两个儿,连予五逸做修持。
结为物外真亲眷,摆脱人间假合尸。
周匝种成清净境,递相传授紫灵枝。
山头迸出灵华会,我趁蓬莱先礼师。[29]

诗中“一弟一侄两个儿”是指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四人,“弟”、“侄”、“儿”的分别是各指他们与王重阳的年龄差距而比喻的关系。“连予五逸做修持”是指王重阳最后托付予马钰的五篇秘诀。“结为物外真亲眷”是指弟子们投庵皈依后,便与一众门人、同道结为“物外亲眷属”共同修道,以摆脱世间上种种虚幻的“人间假合”。“周匝种成清净境,递相传授紫灵枝”相信是期盼全真道将来道脉繁衍,最后的“我趁蓬莱先礼师”则喻意自己先行登真羽化。[30]

在王重阳逝去后,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四人尽礼把王重阳遗脱暂时安葬于孟宗献花圃后,回到终南山与和德瑾、李灵阳及其他王重阳的好友弟子会面。次年,四人居于刘蒋庵(今陕西省户县重阳万寿宫)并修治葬所,并在大定十二年(1172年)回到汴梁,将王重阳的仙柩带回归葬于刘蒋庵。元代初期,全真道受到元朝政府的礼待。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六年(1269年)敕封王重阳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31]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进一步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32]

思想

  • 立教宗旨
武汉长春观壁画
王重阳与北七真在烟霞洞

王重阳的修行及立教思想散见于其诗文集。例如《重阳立教十五论》是王重阳对全真弟子的修行规范总要,当中包括立教宗旨、入门修练准则、道士日常修习法则、内丹修炼宗旨及修道者所应达到的境界等。他在修行上主张出家投庵,发扬了道教道士出家住观的教团形式。王重阳本人在修行之初就舍弃妻女离家修行,他在度化已经成家立室的马钰、孙不二夫妇时亦极力诱导他们出家皈依。在《重阳分梨十化集》中收录了他对二人的劝说诗句,如有“若是居家常似旧,马公无分做神仙”、[33]“马风子、辞别家乡,与风仙作伴。”、[34]“脱家缘、故做心风。不迷假相,直认真风”[35]等语,因此强调出家修行是全真道创立初期的一大特色。王重阳认为凡是出家的人都先须投庵。因为庵是房舍,乃人一身的依靠。当身体有所依仗支援,心灵便会渐得安定,气与神亦会因此和合畅顺,得以进入真道。[36]王重阳重视群体形式的修练,他主张修道者应“合道伴”,但对道伴的条件有著明确要求:

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择人而后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后择人。不可相恋,相恋则系其心;不可不恋,不恋则情相离。恋欲不恋,得其中道可矣!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无智慧性愚浊,无志气干打哄,此三不合也。立身之本在丛林,全凭心志,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择高明者,是上法也。[37]

这反映王重阳重视门人之间在修道过程中的互相扶持。而他于山东传教时在短时间内就成立了“三州五会”的地方教会,组织群众共同修练,也是他重视群体修道的具体实践。这种创立地方会社的传教模式亦被其弟子所继承,如丘处机在晚年西行会见成吉思汗后回到燕京,就在当地创立了“平等”、“长春”、“灵宝”、“长生”、“明真”、“平安”、“消灾”、“万莲”八会。[38] 尽管王重阳重视群居住观的修行生活,但他也认为门人可以藉著云游四方以助修道。在《重阳立教十五论》〈第二云游〉中提到:

凡游历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红翠,或玩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行万里之途,劳形费力,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二者参寻性命,求问妙玄。登山戏崄之高山,访明师之不倦,渡喧轰之远水,问道无厌。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39]
  • 修练要旨

王重阳重视性命之学及内丹修行,主张去除世俗欲念。他曾经对马钰说“凡人入道,必戒酒色财气、攀缘爱念、忧愁思虑,此外更无良药矣”。[40]王重阳的诗词中有仔细陈述酒、色、财、气对修行的害处,例如在〈西江月‧四害〉一词中云:

堪叹酒色财气,尘寰被此长迷。
人人慕带似醯鸡,乱性昏神丧慧。
独我摇头不管,介然甘守孤恓。
粗衣粝食淡黄虀,养就胎仙既济。[41]

他认为酒、色、财、气会令人沉沦,丧乱失神,故在生活上的衣食亦应以简朴为主,才能在修行上取得成功。他又以诗分别论述四害如何损害人的精神及身体:

〈酒〉
酒,酒。恶唇,赃口。性多昏,神不秀。
损败真元,消磨眉寿。半酣愁腑肠,大醉摧心首。
于己唯恣猖狂,对人更没惭忸。不如不饮永醒醒,无害无灾修九九。[42]
〈色〉
色,色。多祸,消福。损金精,伤玉液。
摧残气神,败坏仁德。会使三田空,能令五脏惑。
亡殒一性灵明,绝尽四肢筋力。不如不做永绵绵,无害无灾长得得。[43]
〈财〉
财,财。作孽,为媒。唯买色,会招杯。
更令德丧,便惹殃来。积成三界苦,难脱九幽灾。
至使增家丰富,怎生得免轮回。不如不要常常乐,无害无灾每恢恢。[44]
〈气〉
气,气。伤神,损胃。聘猩狞,甚滋味。
七窍仍前,二明若沸。道情勿能转,王法宁肯畏。
斗胜各街偻㑩,争强转为乱费。不如不作好休休,无害无灾通贵贵。[45]

除了戒绝酒、色、财、气外,王重阳亦教导门人要保持心中清静,过简单自然的生活,修养性命。他在〈三州五会化缘榜〉就教导会众云:

务要诸公认真性养真气,诸公不晓根源,尽学旁门小术,此乃是作福养身之法,并不干修性命入道之事。稍为失错,蠹乖人道。诸公如要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学道。只要尘凡事屏除,只用心中清静两个字,其馀都不是修行。诸公各怀聪慧,每斋场中细细省悟。庶几不流落于他门,功行乃别有真功真行。[46]

上述的教导应该是王重阳在五会草创时对教徒的概略指点,因此劝勉他们不用急于求成,而是应该先由生活的基本做起,以清静为基础,再实践“真功真行”。后来全真道士晋真人在解释何为“真功真行”时就指出:

如今略说道果之因,上天只秪祐真功真行,如大善德之人,自可感动天地。经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叠精神。无动无作,真清真净,抱元守一,存神固炁,乃真功也。若要真行,须要修行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为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行也。[47]

因此“真功”是指静虑心神后的内练功夫,“真行”就是指无私的助人善业,当中包括入世的救济及弘道宣教。

王重阳在修行上十分注重性与命的修持,例如他在《重阳立教十五论》〈第十一论混性命〉中提到“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若见命,如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48]可见他认为性与命对修行同样重要,是互相增益的。王重阳亦视内丹为通向证道的阶梯,在他关于修行主题的诗词中有大量运用内丹术语的作品。例如以下这首以〈修行〉为题的七言律诗:

断云飞尽月光明,返照神舟傍岸行。
水火相逢开正路,木金间隔定长生。
黑铅赤汞分南北,白虎青龙换甲庚。
依此修持真了了,空中结就玉丝棚。[49]

他另外一首以〈金丹〉为题的七言绝句亦直接表现出重视返归真性、去除凡思俗念、以身体作丹炉的内丹修持思想:

本来真性唤金丹,四假为𬬻炼作团。
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衮出入仙坛。[50]
  • 三教关系

王重阳的修行思想以道教为主,但同时容纳儒、佛两教。他在对待三教的关系上持开放宽容的态度,认为三教有互相交融兼摄之处。经常被引用的七言律诗〈孙公问三教〉就反映出这方面的思想: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悟彻便令知出入,晓明应许觉宽洪。
精神炁候谁能比,日月星辰自可同。
达理识文清净得,晴空上面观虚空。[51]

然而,我们在解读此诗时不应只看首两句“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就简单认为王重阳是“三教合一”的支持者。后两句“悟彻便令知出入,晓明应许觉宽洪”就清楚地表达到如果我们能够悟彻三教,就会明白他们之间是有所不同(出入)的,故此需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差异。这反映出王重阳在此诗的重点在于回应三教关系应该如何处理。他要我们明白到三教之间虽然有相互契合之处,但亦有回异的地方,他在此诗中并非认为三教是纵摄为一,反而是互有异同。

他在另一首诗〈问禅道者何〉里,认为道佛二教在修行上可以互相兼通:

禅中见道总无能,道裹通禅绝爱憎。
禅道两全为上士,道禅一得自真僧。
道情浓处澄还净,禅味何时净复澄。
咄了禅禅并道道,自然到彼便超昇。[52]

在〈答战公问先释后道〉一诗中,他亦认为道、佛二教“是一家”:

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
识心见性全真觉,知汞通铅结善芽。
马子休令川拨棹,猿儿莫似浪淘沙。
慧灯放出腾霄外,昭断繁云见彩霞。[53]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关于王重阳谈及三教关系的诗都是出于回答人们询问而写。这显示出王重阳愿意在回应外界的请教时,表现出对儒、佛二教抱持开放的包容态度。他尽管对儒、佛二教的修持表示认同,但其宗教身份认同及修练方式均以道教传统为根基。而全真道亦不像后世三教合一的思想般,分别从儒、佛、道三教各取部份思想教理合为一教,而是一直都以道教教理及修持为宗教实践的主体,如主张内丹修练及性命之学以致成仙。《重阳立教十五论》〈第七论打坐〉提到的境界是“虽身处于尘世,名已列于仙位。不须远叅他人,便是身内圣贤。百年功满脱壳登真,一粒丹成神游八表。”[54]〈第十二论圣道〉亦云:“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高明之士、贤达之流方可入圣之道也。身居一室之中,性满乾坤。普天圣众默默护持,无极仙君冥冥围遶。名集紫府,位列仙阶。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矣。”[55]可见王重阳终极的宗教修练追求仍然是以道教传统的登真成仙为目标。

此外,金源涛在〈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中虽然记载“真人劝人诵《般若心经》、《道德》、《清净经》及《孝经》,云可以修证。”[56]但他亦将王重阳与佛教达摩及儒家的子思相比,视他为发扬道教义理的真人:

夫三教各有至言妙理,释教得佛之心者,达么也,其教名之曰禅;儒教传孔子之家学者,子思也,其书名之曰《中庸》;道教通《五千言》之至理,不言而传,不行而至,若太上老子无为真常之道者,重阳子王真人也。其教名之曰全真,屏去幻妄,独全其真者,神仙也。[57]

而刘祖谦撰写于天兴元年(1232年)的〈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在文章的开首亦认为王重阳“始于业儒,其卒成道”。[58]故当世士人亦认为王重阳是道教的代表人物。故此,若认为王重阳是“三教合一”思想的提倡者,则会模糊了他一直以来以道教为本位的宗教立场与修练方式。事实上他只是在宗教对话及交流上对儒、佛二教持开放态度,并认为在部份实践范畴中彼此有著共同的基础。

著作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记载王重阳有《全真前后集》、《韬光集》、《云中录》、《分梨十化说》流传于世。[59]明代《正统道藏》收录了以下王重阳的传世著作:

传承

王重阳被全真道视为“北五祖”之一,上承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锺离权、纯阳帝君吕喦、海蟾帝君刘操的法脉。他在世时创立了全真道,传教足迹遍及陕西、山东、河南地区。其门下弟子甚众,当中最著名的七位是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后世尊称为“北七真”。另王重阳门下其他弟子的事迹,可参考李道谦所撰写的《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

相关宫观

成书于元代泰定四年(1327)《金莲正宗仙源像传》载“今甘河遇仙宫即遇披毡仙处,南时成道宫即活死人墓,大重阳万寿宫即刘蒋故庵,汴梁大朝元万寿宫即王氏旅邸师登真处也。”[60]可见王重阳在世时的修练及圣迹处在他羽化后均发展成道观。今重阳万寿宫位于中国陕西省户县祖庵镇。

注释

  1. 谢西蟾、刘志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重阳子〉,收入《道藏》,第3册,页371c。本条目引用《道藏》原文采用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三十六册影印本。
  2. 金源涛:〈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载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一,收入《道藏》,第19册,页723b。
  3. 同上注,页723b。
  4. 李道谦:《七真年谱》,收入《道藏》,第3册,页380b。
  5. 谢西蟾、刘志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重阳子〉,收入《道藏》,第3册,页371c。
  6. 金源涛:〈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载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一,收入《道藏》,第19册,页723b;刘祖谦:〈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载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一,收入《道藏》,第19册,页723a。
  7. 金源涛:〈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载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一,收入《道藏》,第19册,页723b-c;李道谦:《七真年谱》,收入《道藏》,第3册,页381b-c。
  8. 金源涛:〈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载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一,收入《道藏》,第19册,页723c;刘祖谦:〈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载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一,收入《道藏》,第19册,页726a;李道谦:《七真年谱》,收入《道藏》,第3册,页381c。
  9. 李道谦:《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上,〈史处厚〉,收入《道藏》,第19册,页518c。
  10. 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二,〈重阳王真人〉,收入《道藏》,第3册,页348c。
  11. 李道谦:《七真年谱》,收入《道藏》,第3册,页382a。今《正统道藏》所收录的《重阳全真集》只收录了金朝宁海州学正范怿德裕的序文,并无王重阳自序。
  12. 同上注,页382a。
  13. 李道谦:《七真年谱》,收入《道藏》,第3册,页382b。另秦志安在《金莲正宗记》中以“般”作“搬”。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二,〈重阳王真人〉,收入《道藏》,第3册,页349a。
  14. 李道谦:《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上,〈刘通微〉,收入《道藏》,第19册,页518b。
  15. 《七真年谱》原文为“宁海州”。但“宁海军”是在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才由“宁海军”升格为“宁海州”。由于《七真年谱》编写时已是元朝,故当时以“宁海州”为记。为配合王重阳当时的历史处境,故以“宁海军”为记。
  16. 马大辨:〈重阳分梨十化集序〉,载王重阳:《重阳分梨十化集》,收入《道藏》,第25册,页790b。
  17. 谢西蟾、刘志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重阳子〉,收入《道藏》,第3册,页372b。此歌亦收录于《重阳全真集》,参王重阳:〈全真堂〉,载《重阳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册,页697a-b。
  18. 马大辨:〈重阳分梨十化集序〉,载王重阳:《重阳分梨十化集》,收入《道藏》,第25册,页790b。
  19. 李道谦:《七真年谱》,收入《道藏》,第3册,页382b。
  20. 同上注,页382b。
  21. 同上注,页382b-c。
  22. 谢西蟾、刘志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重阳子〉,收入《道藏》,第3册,页372c;李道谦:《七真年谱》,收入《道藏》,第3册,页382c。
  23. 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二,〈重阳王真人〉,收入《道藏》,第3册,页349b。
  24. 李道谦:《七真年谱》,收入《道藏》,第3册,页382c。
  25. 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二,〈重阳王真人〉,收入《道藏》,第3册,349b-c。
  26. 许慎《说文解字》〈虫部〉解“虬”为“龙子有角者”。
  27. 谢西蟾、刘志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重阳子〉,收入《道藏》,第3册,页373a。
  28. 同上注,页373a。
  29. 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二,〈重阳王真人〉,收入《道藏》,第3册,页349c-350a。
  30. 此诗与另一首七言律诗同以〈结物外亲〉为题收入《重阳全真集》。《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及《金莲正宗记》均分别将其中一首〈结物外亲〉及两首〈结物外亲〉视为王重阳的遗世之作。参王重阳:〈结物外亲〉,载《重阳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册,页691a;谢西蟾、刘志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重阳子〉,收入《道藏》,第3册,页373a;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二,〈重阳王真人〉,收入《道藏》,第3册,页349c-350a。
  31. 〈元世祖皇帝褒封制词〉,载谢西蟾、刘志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收入《道藏》,第3册,页366b-c。
  32. 〈武宗皇帝加封制词〉,载谢西蟾、刘志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收入《道藏》,第3册,页366c-367b。
  33. 王重阳:〈赠孙姑〉,载氏著:《重阳分梨十化集》,卷上,收入《道藏》,第25册,页791c。
  34. 王重阳:〈丹阳继韵〉,载氏著《重阳分梨十化集》,卷上,收入《道藏》,第25册,页792b。
  35. 王重阳:〈丹阳继韵〉,载氏著《重阳分梨十化集》,卷上,收入《道藏》,第25册,页795a。
  36. 王重阳:《重阳立教十五论》,〈第一住庵〉,收入《道藏》,第32册,页153a。
  37. 王重阳:《重阳立教十五论》,〈第六论合道伴〉,收入《道藏》,第32册,页153c。
  38. 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下,收入《道藏》,第34册,页496b。
  39. 王重阳:《重阳立教十五论》,〈第二云游〉,收入《道藏》,第32册,页153a。
  40. 王利用:〈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载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一,收入《道藏》,第19册,页729b。
  41. 王重阳:〈西江月‧四害〉,载氏著《重阳全真集》,卷八,收入《道藏》,第25册,页732b。
  42. 王重阳:〈酒〉,载氏著《重阳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册,页696c。
  43. 王重阳:〈色〉,载氏著《重阳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册,页696c。
  44. 王重阳:〈财〉,载氏著《重阳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册,页696c-697a。
  45. 王重阳:〈气〉,载氏著《重阳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册,页697a。
  46. 王重阳:〈三州五会化缘榜〉,载氏著《重阳教化集》,卷三,收入《道藏》,第25册,页788c。
  47. 晋真人:《晋真人语录》,收入《道藏》,第23册,页697b。
  48. 王重阳:《重阳立教十五论》,〈第十一论混性命〉,收入《道藏》,第32册,页154a。
  49. 王重阳:〈修行〉,载氏著《重阳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册,页695c。
  50. 王重阳:〈金丹〉,载氏著《重阳全真集》,卷二,收入《道藏》,第25册,页701b。
  51. 王重阳:〈孙公问三教〉,载氏著《重阳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册,页693b。
  52. 王重阳:〈问禅道者何〉,载氏著《重阳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册,页694a。
  53. 王重阳:〈答战公问先释后道〉,载氏著《重阳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册,页691b。
  54. 王重阳:《重阳立教十五论》,〈第七论打坐〉,收入《道藏》,第32册,页153c。
  55. 同上注,页154b。
  56. 金源涛:〈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载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一,收入《道藏》,第19册,页725a。
  57. 同上注,页723a。
  58. 刘祖谦:〈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载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一,收入《道藏》,第19册,页725c。
  59. 谢西蟾、刘志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重阳子〉,收入《道藏》,第3册,页373a。
  60. 同上注,页373a-b。


全真道
祖师 北五祖 东华帝君王玄甫 | 正阳帝君锺离权 | 纯阳帝君吕喦 | 海蟾帝君刘操 | 重阳帝君王嚞
北七真 遇仙派 丹阳真君马钰 | 南无派 长真真君谭处端 | 随山派 长生真君刘处玄 | 龙门派 长春真君丘处机

崳山派 玉阳真君王处一 | 华山派 太古真君郝大通 | 清净派 清静真君孙不二

南五祖 紫阳真人张伯端 | 翠玄真人石泰 | 紫贤真人薜式 | 翠虚真人陈楠 | 紫清真人白玉蟾
经典 重阳立教十五论
三大祖庭 山西芮城永乐宫 | 陕西户县重阳万寿宫 | 北京白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