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艺术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王羲之(303─361年)中国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天师道世家。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人称之为王右军。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于是遍学众碑,书艺大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变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王羲之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称其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漂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其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王羲之的墨迹流传到今天的大都为响拓勾摹本。其中著名的有《姨母帖》、《初月帖》、《寒切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快雪时晴帖》、《上虞帖》、《都下帖》、《七月帖》等。《兰亭序》为王羲之的代表作。其书法遒媚劲健,非常美观,流传至今的有各种摹本和刻本。王羲之的小楷有《乐毅论》、《东方朔像赞》、《黄庭经》等到多种,因屡经传摹翻刻,是否是王书原貌,已很难断定。

参考资料

  1.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