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道教

出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道教約於三世紀(魏晉時)便傳入了澳門,當時澳門隸屬於番禺縣。至宋代,澳門地區的道教已有了較大的發展。當時澳門屬於香山縣,據《香山縣志》,當地在宋代已建有多座道教廟觀。元明清三代,當地的道教進一步發展,香山縣城拱北街的太清道觀和北帝廟,對道教在澳門的傳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

澳門地區現存的道觀當中,最有影響的當數媽閣廟。

媽閣廟

該廟在澳門東南方,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后廟,建於明朝。奉祀天后媽祖。該廟背山面海,沿崖建築,古木參天,風光優美。整座廟宇包括大殿、弘仁殿等四座主要建築,石獅鎮門,飛簷凌空,是一座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古建築。庭院內有中國帆船石刻浮雕,傳說媽祖曾乘此船從家鄉出海,經歷台風巨浪,平安抵澳。四百多年前,葡萄牙人抵達澳門,於廟前對面之海岬登岸,詢問居民當地名稱,居民誤以為問此廟名,故答「媽閣」,葡人以其音譯而成「MACAU」,據說這就是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

主要道觀

蓮峰廟

位於提督大馬路,初建於明朝。古名天妃廟,主要供奉天后娘娘。從清朝起多次擴建,修成今日之規模。現除供奉天后的主殿外,還有武帝殿、仁壽殿、醫靈殿、神農殿、沮湧殿和金花娘娘痘母殿。廟內有一荷池,每當夏日荷開,蓮葉滿塘,香氣四溢;還有一幅砌有神龍、巨鯉的壁畫,造型奇特。十九世紀中葉,清朝官吏林則徐到澳門巡閱,曾在蓮峰廟天后殿前的亭台上接見澳葡官員。現在廟前空地建有林則徐全身石像,並建有林則徐紀念館。

蓮溪廟

位於大纜巷,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該廟以其所在之地為名。澳門地形,宛似蓮花,故稱蓮島。由大陸通澳門之路被視為蓮莖,莖盡處有山拔地而起,名為蓮峰,蓮峰之南,昔有溪水一道,稱作蓮溪。因廟建於溪水岸邊,故稱蓮溪廟。廟內供奉華光大帝北帝財神文昌等道教神仙

康公廟

位於十月初五街中段,建於清代。廟內正殿供奉康公真君(即漢代將帥李烈,因保國有功,受封為康公)。該廟專主民間喜慶法事。殿前中央放置有「酒船石」,專給善男信女向神仙禮拜奠酒之用。

譚公廟

位於路環十月初五街尾,建於清代,是路環香火最盛的廟宇。主要供奉譚仙。廟內置有一艘由鯨骨雕製而成的龍舟,據說摸過鯨骨會行好運,故善男信女進香後必順便摸一下龍舟。

澳門地區的道教團體主要信善祖壇信善二分壇雲泉仙館等。最近,由信善壇鄭揚立壇長等籌組的澳門道教協會,於2001年3月21日,經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公報第十二期公告,正式註冊成立,成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合法的註冊團體。

參考資料

  1. 吳炳鋕:《澳門的道教》,載《中國道教》1999年第6期第32-35頁。
  2.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第17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