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醮會

出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清醮會,與道教祭祀儀式有關的民俗活動,又稱「打清醮」、「太平清醮」等,旨在祈保地方平安。「醮」意為祭祀神靈,如戰國宋玉《高唐賦》言「醮諸神,禮太乙」,《隋書‧經籍志》又言:「夜中於星辰之下,陳放酒脯、餅餌、幣物,歷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為醮。」道教的「醮」可分為清醮與幽醮兩類,清醮用於祈福謝恩等陽事,幽醮則用於喪葬度亡等陰事。「清醮」之成為民俗活動,實是受唐代以來民間賽會習俗的影響,在清代尤為盛行。作為清代以來地方民俗活動的「清醮會」,是祈福謝恩的儀式活動,內容為禱告神靈保佑地方平安。清醮會一般由地方民衆集資,由道教宮觀具體主持大型醮儀,並要舉行神靈巡遊和演戲等娛樂活動。屆時需請道士建壇進表、誦經拜懺,並請戲班通宵達旦地演戲,非常熱鬧。演戲一般在醮儀正式開始前一夜開始,直至醮儀結束。清代以來各地舉行的清醮會,是道教與民間信仰相結合而影響中國地方社會的重要方式。清醮會具有很強的地域特徵,如民國時期四川各地的清醮會,由道教宮觀修齋建醮,祈求神靈消除地方天降雨霖,以保人夀年豐。香港一年一度的長洲太平清醮會,也是祈求香港社會平安清寧的盛會,一般由道教宮觀具體負責醮會事務。地方清醮會多要選舉總首、香首,由他們具體負責籌辦清醮會活動。

參考文獻

  1. 張澤洪:〈道教齋醮與民俗信仰〉,成都:《宗教學研究》,1999年第2期。
  2. 蔡志祥:《打醮:香港的節日和地域社會》(香港:三聯書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