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清醮会,与道教祭祀仪式有关的民俗活动,又称“打清醮”、“太平清醮”等,旨在祈保地方平安。“醮”意为祭祀神灵,如战国宋玉《高唐赋》言“醮诸神,礼太乙”,《隋书‧经籍志》又言:“夜中于星辰之下,陈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道教的“醮”可分为清醮与幽醮两类,清醮用于祈福谢恩等阳事,幽醮则用于丧葬度亡等阴事。“清醮”之成为民俗活动,实是受唐代以来民间赛会习俗的影响,在清代尤为盛行。作为清代以来地方民俗活动的“清醮会”,是祈福谢恩的仪式活动,内容为祷告神灵保佑地方平安。清醮会一般由地方民众集资,由道教宫观具体主持大型醮仪,并要举行神灵巡游和演戏等娱乐活动。届时需请道士建坛进表、诵经拜忏,并请戏班通宵达旦地演戏,非常热闹。演戏一般在醮仪正式开始前一夜开始,直至醮仪结束。清代以来各地举行的清醮会,是道教与民间信仰相结合而影响中国地方社会的重要方式。清醮会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如民国时期四川各地的清醮会,由道教宫观修斋建醮,祈求神灵消除地方天降雨霖,以保人夀年丰。香港一年一度的长洲太平清醮会,也是祈求香港社会平安清宁的盛会,一般由道教宫观具体负责醮会事务。地方清醮会多要选举总首、香首,由他们具体负责筹办清醮会活动。

参考文献

  1. 张泽洪:〈道教斋醮与民俗信仰〉,成都:《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2期。
  2. 蔡志祥:《打醮:香港的节日和地域社会》(香港:三联书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