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派」字本義為水的支流,又可引申為一個系統的分支,如「派別」、「派系」、「宗派」、「黨派」等。道教初創之時即有不少派別,據《三國志‧張魯傳》及其注引《典略》等記載,當張陵於東漢末年在蜀地傳道時,尚有駱曜在三輔傳緬匿法、張角在東方傳太平道張修在漢中傳天師道。此外尚有一些實踐道家方術的人士在各地活動,著名者如撰《參同契》的吳人魏伯陽。兩晉南北朝時期,又有葛洪一系的金丹道派及尊崇上清經、靈寶經、三皇經的符籙道派在中國南方盛行,而南朝劉宋陸修靜「總括三洞」編纂《三洞經書目錄》的工作則為道教各宗派的整合在神學觀念、宗教經典上奠定了基礎。唐代以後,道教仍然不斷地分宗衍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則是金朝王重陽創立全真道,與正一道鼎足為兩大道派。至明清時期,道教的宗派衍化更加繁榮,不僅整個道教中出現了較以往更多的宗派,而且全真道及其他道派內部也形成了各種支派,並出現了用以表明門徒之宗派認同、輩份排行的字譜。如清末民初北京白雲觀道士梁至祥抄《諸真宗派總簿》中曾錄有八十餘家道教宗派的名稱及其字譜,若再加上該《總簿》未錄的其他道派,則道教的宗派當多達百餘種。不過,有關道教派別或宗派之劃分卻多有不同的說法,如元代馬端臨在《文獻通考》經籍考·神仙家》中曾分之為清淨、煉養、服食、符籙、經典科教五類,近代易心瑩《道教分宗表》又分之為正宗十家、支宗十三家等等。諸家對道教宗派之所以有不同的說法,是 因為劃分標準相異,如有以道法學理劃分者(如符籙派、丹鼎派),有以經典名稱劃分者(如上清派、靈寶派),有以活動地區劃分者(如龍門派、武當派),有以祖師名號劃分者(如三豐派、伍柳派),不一而足。考察道教各種派別之形成,實質原因乃在於所重經典與道法不同,而活動地區及祖師名號等則不過是一種外在的形式罷了。

參考文獻

  1. 郭武:〈道經‧道法‧道派〉,香港:《香港道訊》:總第61期(2005年)。
  2.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1-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