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碧霞祠

出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碧霞祠位於泰山極頂南側,初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原名昭真祠,金代稱昭真觀,明弘治年間(1488 ── 1505年)改名碧霞靈應宮,又稱碧霞靈佑宮。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遣工部郎陳策賚宮施萬金重修。清雍正八年(1730年)增建歌舞樓及東西神門閣。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部分殿宇得以翻修,改正殿為銅頂。重修後改稱碧霞祠,沿用至今。

碧霞祠是一組宏偉壯麗的古代高山建築群,由大殿、香亭等十二座大型建築物組成。整個建築以照壁、南神門、山門、香亭為中軸,左右對稱,南低北高,層層遞進,高低起伏,參差錯落,佈局嚴謹,顯示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建築水平,在道教宮觀中極有代表性。

碧霞祠大殿為五楹,九脊歇山式頂,瓦壟三百六十條,以象周天之數。蓋瓦、鴟吻、戧獸、大脊等均為銅鑄。簷下高懸雍正帝「贊化東皇」、乾隆帝「福綏海宇」巨匾。整個大殿雕樑畫棟,睛天朗日之下,金光璀燦,蔚為壯觀。殿內正中神龕內的碧霞元君貼金銅坐像,鳳冠霞帔,慈顏安詳端莊。外院有歌舞樓、東西兩神門閣、左右鐘鼓樓等,歌舞樓下有一火池,人稱「寶藏庫」,是香客焚表進香之地;山門內供奉青龍、白虎、趙公明、劉挺四尊銅質鑄像;院內東西兩側各立清代乾隆皇帝御碑一通,上建御碑亭,院中置香亭,亭左前方立有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 <泰山天仙閣金闕>銅碑一通,右前方立有明天啟五年(1625年)泰山靈佑宮銅碑一座。

碧霞元君是道教尊奉的女神,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聖母、泰山奶奶,傳說是東嶽大帝之女,宋真宗時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經中說,碧霞元君是西天斗母的化身,在泰山修道成真,位證天仙,受玉帝之命,統領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民間傳說碧霞元君能福佑眾生,特別保護婦女兒童,有求必應。現在每年有逾百萬的香客遊人登泰山朝拜碧霞元君,心香一瓣,祈神福佑。

大殿左右為東、西配殿。東配殿祀眼光娘娘。傳說眼光娘娘能治療各種疾病,保祐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西配殿祀送子娘娘。送子娘娘掌管人類生兒育女之事。香客往往在殿中用紅布包一個石膏娃娃帶回家去,放在床上,以求娘娘賜子,稱為「拴娃娃」。

東、西殿之間是香亭,祀碧霞元君。封建時代,大殿輕易不開,只有帝王大臣才有資格進大殿朝拜元君,普通百姓只能在香亭中求禱泰山娘娘。

1983年,泰山碧霞祠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二十一處重點道教宮觀之一。1985年,這座千年古觀重新交由道教組織管理,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參考資料

  1.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第1666頁。
  2. 中國道教協會主編:《道教大辭典》第787頁,華夏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