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正一道音乐

Admin讨论 | 贡献2008年11月9日 (日) 18:29的版本 (新页面: 正一道早期的齋醮儀式簡單易行,道樂形式也比較簡單。六朝以後,北魏寇謙之的《雲中音誦新科之誡》,是正一道音樂較早的書面記載。此...)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正一道早期的斋醮仪式简单易行,道乐形式也比较简单。六朝以后,北魏寇谦之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是正一道音乐较早的书面记载。此后,有南朝刘宋时的陆修静撰订斋醮仪轨,使正一道音乐初具规模。此后各朝各代,不断更新改造,日趋完善。元代以来,道教形成正一全真两大教派,北方以全真为主,正一则为南方道教的中心,正一道音乐随此而在南方,特别是江南一带广为流布。

正一道音乐主要运用于诸如设坛、上供、焚香、升坛、画符、念咒、发炉、降神、迎驾、诵经、赞颂等斋醮仪式中,根据法事情节的需要,来组合串联各种道曲。法事不同,音乐的组合也相应发生变化。正一道使用的音乐有独唱(通常由高功、都讲担任)、齐唱、散板式吟唱和鼓乐、吹打以及合奏等多种形式。器乐形式常用于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的过门以及队列变化等场面,而且在法事过程中,音乐的演奏可根据主持醮仪的高功在供香、步罡、绕坛、礼拜等许多宗教仪式动作的需要,采取坐乐和行乐的形式演奏,以协调出坛法师的动作。声乐形式是正一道斋醮音乐的主要部分,其声乐题材主要有“颂”、“赞”、“步虚”、“偈”等格式。正一道音乐最明显的特点是地方性。其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不少宫观所用道乐,虽在总体风格上有一定的趋同性,但各地的行腔、旋律润饰都带有地方特点而显得各不相同。如苏州道乐的赞、颂、偈等,虽在名称、经词上与毗邻的上海道观一样,但韵曲的风格则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首唱偈,苏州道乐的唱偈带有浓郁的本地民歌(吴腔)韵调。同一法事中的同一首经文,各地一般都选用本地音调配曲,诸如“步虚韵”、“吊挂韵”等,几乎是一个地方一个样子,有所谓:“三里不同道,十曲九不同”。除地方性特点外,正一道音乐还具有一定的民俗性。如江浙一带的正一道音乐,大多采用了民间的“江南丝竹”和“十番锣鼓”音乐。许多道乐曲牌就是道士们从民间传统音乐中吸收发展而来的。

正一道中,除一部分出家住观道士外,还有一部份散居民间不出家的火居道士,这类道士长期在民间行法布道,与民间艺术长期融会在一起,也加强了正一道音乐的地方性、民俗性特点。正一道音乐使用的乐器无统一定制,除锺、鼓、磬等法器大致统一外,其他所使用的乐器多有地方特点,如上海、江苏、浙江一带正一道所用的乐器多为:笛、弦子、鼓、钹、笙、箫、古提琴、双青、云锣、大锣、小锣、大小唢呐、二胡等。而北方山西、陕西、河南一带正一道所用的乐器则多以管、唢呐、笙和笛为主。

正一道保持最完整的乐谱资料是清嘉庆四年(1799年)苏州玄妙观道士曹希圣将吾定庵所收集、整理的道乐乐谱汇编成的《均天妙乐》(分上、中、下三册)、《古韵成规》、《霓裳雅韵》三部乐谱,三部乐谱用工尺谱法记录,教内称为“曹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