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道音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教音樂
道教音樂分類與形式
聲樂 器樂 樂器
道教音樂流派
正一道音樂 全真道音樂
道教音樂譜輯
玉音法事
大明御製玄教樂章
全真正韻
各地道教音樂
北京白雲觀 蘇州 龍虎山
武當山 茅山 上海 嶗山
三秦 四川 東北 台灣 香港

正一道早期的齋醮儀式簡單易行,道樂形式也比較簡單。六朝以後,北魏寇謙之的《雲中音誦新科之戒》,是正一道音樂較早的書面記載。此後,有南朝劉宋時的陸修靜撰訂齋醮儀軌,使正一道音樂初具規模。此後各朝各代,不斷更新改造,日趨完善。元代以來,道教形成正一全真兩大教派,北方以全真為主,正一則為南方道教的中心,正一道音樂隨此而在南方,特別是江南一帶廣為流布。

內容與形式

正一道音樂主要運用於諸如設壇、上供、焚香、升壇、畫符、唸咒、發爐、降神、迎駕、誦經、讚頌等齋醮儀式中,根據法事情節的需要,來組合串聯各種道曲。法事不同,音樂的組合也相應發生變化。

正一道使用的音樂有獨唱(通常由高功、都講擔任)、齊唱、散板式吟唱和鼓樂、吹打以及合奏等多種形式。器樂形式常用於法事的開頭、結尾、唱曲的過門以及隊列變化等場面,而且在法事過程中,音樂的演奏可根據主持醮儀的高功在供香、步罡、繞壇、禮拜等許多宗教儀式動作的需要,採取坐樂和行樂的形式演奏,以協調出壇法師的動作。聲樂形式是正一道齋醮音樂的主要部分,其聲樂題材主要有「頌」、「讚」、「步虛」、「偈」等格式。

地方性

正一道音樂最明顯的特點是地方性。其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不少宮觀所用道樂,雖在總體風格上有一定的趨同性,但各地的行腔、旋律潤飾都帶有地方特點而顯得各不相同。如蘇州道樂的讚、頌、偈等,雖在名稱、經詞上與毗鄰的上海道觀一樣,但韻曲的風格則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首唱偈,蘇州道樂的唱偈帶有濃郁的本地民歌(吳腔)韻調。同一法事中的同一首經文,各地一般都選用本地音調配曲,諸如「步虛韻」、「吊掛韻」等,幾乎是一個地方一個樣子,有所謂:「三里不同道,十曲九不同」。

除地方性特點外,正一道音樂還具有一定的民俗性。如江浙一帶的正一道音樂,大多採用了民間的「江南絲竹」和「十番鑼鼓」音樂。許多道樂曲牌就是道士們從民間傳統音樂中吸收發展而來的。正一道中,除一部分出家住觀道士外,還有一部份散居民間不出家的火居道士,這類道士長期在民間行法布道,與民間藝術長期融會在一起,也加強了正一道音樂的地方性、民俗性特點。

正一道音樂使用的樂器無統一定制,除鍾、鼓、磬等法器大致統一外,其他所使用的樂器多有地方特點,如上海、江蘇、浙江一帶正一道所用的樂器多為:笛、弦子、鼓、鈸、笙、簫、古提琴、雙青、雲鑼、大鑼、小鑼、大小嗩吶、二胡等。而北方山西、陜西、河南一帶正一道所用的樂器則多以管、嗩吶、笙和笛為主。

樂譜資料

正一道保持最完整的樂譜資料是清嘉慶四年(1799)蘇州玄妙觀道士曹希聖將吾定庵所收集、整理的道樂樂譜匯編成的《鈞天妙樂》(分上、中、下三冊)、《古韻成規》、《霓裳雅韻》三部樂譜,三部樂譜用工尺譜法記錄,教內稱為「曹譜」。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