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派戒律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斋醮科仪
修持
早晚功课 炼气
云游参访 斋戒
戒律
正一派戒律
全真派戒律
宫观清规
符箓法术
神咒 掐诀 步罡
变化之术 祈福禳灾 考召
驱邪 治病 送瘟 术数
仪式
三箓斋名 罗天大醮 破狱灯仪
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 炼度仪
关灯散花科仪 进表科仪
坛场设置
斋坛 醮坛 戒坛 万法宗坛
道冠服饰
法器
木鱼 令牌 如意 法印
法杖 法剑 云铛
麈尾 铙钹
坛场执事
高功 都讲 监斋
侍香 侍灯 侍经
神诞庆典
迎神出会 香期与庙会

形成

正一派指的是在东汉末年创立的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又称正一盟威之道,其后曾分立为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净明道太一道等。元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标志符箓各派统一于正一派名下,以与新创的全真派相对。五斗米道有《老君想尔戒》三行九条,是“道舍尊卑同科”,即所有道众都必须遵守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分立多种道派,各派都增订了道戒,先后出现了“老君二十七戒”,“老君三十六戒”,“老君百八十戒”,“十三禁戒”,“十二可从戒”,“太玄都中宫女青律戒”,“七百二十门要戒”等等。唐代高道张万福的《传授三洞经诫法箓略说》列举有十六种戒,称“凡人初入法门,先受诸戒,以防患止罪”,其中仍以老君想尔戒为“太上高玄法师所受”之戒。明清时期正一派的戒律思想和条文逐渐成熟,明代永乐年间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撰《道门十规》,系统地对道教信仰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了道教徒的行为规范。

老君想尔戒的内容

老君想尔戒是早期道教的戒律。想尔,古注称是仙人名。传称祖天师张陵有《老子想尔注》,早佚,现有敦煌残本重现于世。

老君想尔戒共三行九条。即: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此中最三行;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此下最三行。《云笈七签》有句称“九行备者,神仙;六行备者,寿;三行备者,增年”。

老君想尔戒是早期道教对社会生活和信仰生活的行为规范的思想的集中体现。但由于条文过于简单,不便操作,因此,后又有多种规戒问世。

老君二十七戒的内容

老君二十七戒是《老君想尔戒》的衍生。戒文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是:戒勿喜,邪喜与怒同;戒勿费用精气;戒勿伤王气;戒勿食含血之物,乐其美味;戒勿慕功名;戒勿为伪彼,指形名道;戒勿忘道法;戒勿为试动;戒勿杀言杀。

中品是:戒勿学邪文;戒勿贪高荣强求;戒勿求名誉;戒勿为耳目口所误;戒常当处谦之;戒勿轻躁;戒举事当详心,勿惚恫;戒勿恣身好衣美食;戒勿盈溢。

下品是:戒勿以贫贱强求富贵;戒勿为诸恶;戒勿多忌讳;戒勿祷祀鬼神;戒勿强梁;戒勿自是;戒勿与人争曲直,得诤先避之;戒勿称圣名大;戒勿乐兵。老君二十七戒使想尔戒便于实行和操作,它和老君想尔戒的九条合称为老君三十六戒。

《道门十规》的内容

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道门十规》是针对元明以来“玄纲日坠,道化莫敷,实丧名存,领衰裘委”的情况而撰写的。

《道门十规》称,“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为先,次以参究为务”。全文分说“道教源流”,“道门经箓”,“坐圜守静”,“斋法行持”,“道法传绪”,“住持领袖”,“云水参访”,“立观度人”,“金榖田粮”,“宫观修葺”等十项。

张宇初主张“谦和”、“卑下”、“柔弱”等,全部秉承《道德经》的宗旨,并参照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派的苦行,提出“收习身心,操持节操,究竟经典”,批评“赵归真、林灵素之徒,偶为世主之所崇尚敬礼,即为富贵所骄,有失君臣之分,过设夸诞之辞,不以慈俭自守,亦取议当时后世多矣,是切为后戒”。张宇初高瞻远瞩,用心良苦,但是他的宏论似乎并未得到明清和民国以来的正一派道士的重视。

参考资料

  1. 《云笈七签》。
  2. 《要修科仪戒律钞》。
  3. 《道门十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