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钦造老君像碑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李洪钦造老君像碑,造于隋代开皇八年(588年),与焦客果造天尊像石焦蒲洛兄弟造元始天尊像石焦嘉令造天尊像石同时于山西省芮城县汉渡乡侯峰村出土,现藏芮城县博物馆。

造像内容

此像连座高160公分,其中碑身高131公分,碑身宽46公分,厚20公分,略有收分,碑首为三角尖形,四面各开一龛,并有供养人像。碑座为四方体,座高29公分,宽69公分,厚43公分,亦有供养人像。

正面(南面)

石像正面(即碑文所示南面)上部开龛,主尊头残,左手扶三足凭几,右手作持麈尾状,但未见麈尾,著右衽道袍,坐于榻,榻前置有一双浅腰靴。左右各一立侍者,戴冠,大耳,上身略似菩萨装,有披帛交叉于胸前。左右各一蹲狮。龛楣为繁复的帐幔,悬有华绳、吊幡等饰物。碑首的三角形区域下方是花瓣,中间是两身飞天,左右各一圆轮,其间饰有祥云。

龛下是三层供养人像,每层六人,各有榜题。第一层中间,左是“邑师洞神弟子焦玉祭”,右是“南面象主洞玄弟子焦恭祭”,显然是两位最重要的供养人。其他四位是“大像主祭妻洞神女官陈洪辉、大化主男官李洪钦、大邑主洞玄弟子焦子尚、都开光明主三洞法师乐玉妃”。

第二层像名是“苌生斋主焦延秋供养、邑正男官李令道、典坐祭男还贵供养、泾阳县开国伯郡平正都督香火主焦总、典录男官焦定穆供养、唯那大墦(幡)主穆妻洞玄姚真晕”。

第三层是“非天主堂妻姚要儿、洁兴妻南二县令邑主焦社欢、副斋主李会和供、坛起施主穆息焦仕悦妻陈明赐、非天主杨玉资供养、副香火主李贵妃”。

供养人像以下是发愿文,共十七行,每行七字:“夫玄宗疑湛,辽声/欲其空无,至道冲/融,聪心于三界。苦/空之式,非圣容不/悟,常理美念,含生/慈悲普覆。今有都/化主李洪钦合邑/等,知善可崇,知德/可舍,仰寻圣旨,远/调名师,敬造老君/石像一区,今得成/就。仰为皇帝陛/下,及法界仓生、所/生父母、因缘眷属,/俱时成道。/开皇八年太岁戊/申二月八日造☐”。

正面下部碑座,中间是盛开的花草,两边是供养人的像与名,有“起像主穆息焦贵迁、副像主穆息焦仕☐、贵妻姚孝亲供养时、迁妻姚女子供养时、悦妻陈明赐供养时、舒妻姚好娘供养时”。其中位于中间的焦贵迁双手捧一盒,后有侍者举伞盖,焦仕悦持一花,有侍者举扇。其馀四位女性各持一花。碑座东面有唐代补刻供养人像和姓名,有一男一女相向而跪,身后各立一男女,中间有题记“唯咸亨元年/岁次庚午六月壬寅朔/廿六日丁卯,焦柱,妻杨、男石柱,妻姚福贞”。显然这是焦氏后代续作。时为670年,距造碑已有82年。

背面(北面)

背面(北面)上部亦开一龛,龛内造像三尊,主尊保存完好,头戴芙蓉冠,蓄须,左手握三足凭几,右手持麈尾于胸前,道袍右衽,而内衣左衽。坐方座,座饰连续“U”形纹,形似北朝之下垂衣裾。左右各一立侍者,戴冠,双手持。前有二蹲狮。龛楣装饰繁复如前,其上三角形区域内的飞天、圆轮、花草、祥云亦如前。龛下有一层供养人像,题名为“北面像主男官焦宏和一心供养、副象主和妻王萃妃、非天主和息遵穆、非天主祭息焦甫迁、都幡主尚妻洞玄梁回男、开明主遵妻郭以妃”。六像以下是十层供养人姓名,每层二十一人,均无像。

东面

碑东面上部开一小龛,造像三尊,主尊头戴芙蓉冠,无胡须,双手持笏于胸前,有三足凭几,著对领道袍,坐于方座。后有头光。左右各一侍者,戴冠,双手持笏如主尊,有头光,著舄。座前有小香炉和双蹲狮。尖拱型龛楣。龛下有五层供养人像,每层两名,其中上面两层有题名“象主洞玄弟子焦敬遵、副象主遵妻洞玄女官杨☐☐、大施主遵息洞玄弟子焦子钦、开明主洞玄女官☐叶妃”。下面三层有像无名。

西面

碑西面上部亦开一小龛,三尊造像如东侧,主尊持笏,有三足凭几。二侍者袖手而立。龛下有供养人像五层,每层二人。上四人有名“西面像主男官焦子云、副像主洞玄弟子焦嵩礼、开明主云妻姚阿水、副花主云男通达”。以下有像无名。 这是以李洪钦为首的二百馀人合邑造道教像碑,其中焦氏是最大姓,以焦恭祭、焦玉祭(或许是兄弟)为首,碑东西两侧的像主均为焦姓,这或许是当地焦姓后人焦柱一家在唐代续刻像名的原因。与此像同时出土的还有三尊唐代的道教造像,即仪凤元年(676年)弟子焦容果造天尊像、仪凤三年(678年)弟子焦蒲洛兄弟造元始天尊像、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焦嘉令造天尊像,可见在这个偏僻的乡村从隋到盛唐一直有一处以焦家为主要造像供养人的道观,至少延绵了150多年(588-741年)。

造像特点

此像供养人有一些专门的道教称谓,如三洞法师、洞神弟子、洞玄弟子,这说明了这个邑义已经比较正规化了。还有一些职衔,除了常见的四面像主外,还有苌生斋主、副斋主、起像主、副像主、副花主、男官、女官、非天主、唯那大幡主、都幡主、坛起施主、香火主、副香火主,或与组织职责或与图像有关。像主还设有副职,少见,当与供养人地位、辈分或捐钱数有关。名称与图像的对应,可作如下推测:

  • 四面像主、副像主,对应于四面的主龛;
  • 副花主,对应于花纹图案,如龛楣、香炉、蹲狮类;
  • 非天主,即西魏蔡洪碑称飞仙主,对应于龛上的乐伎。

正面老君像的座下摆了一双鞋,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或许意在强调与跣足佛像的区别。北朝的道像一般借鉴佛像造型,多露出跣足,弟子也是跣足而立。李洪钦碑的老君像这个独特创意,使人联想起西魏大统十四年的蔡洪造太上老君像碑,当时的新意来自维摩诘的三足凭几,显示出与京城长安道像的不同传统。

参考资料

  • 李淞:〈关中及北方的隋代道教造像:中国道教雕塑述略之二〉,《雕塑》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