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氣精義論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Admin讨论 | 贡献2009年7月4日 (六) 10:37的版本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服氣精義論》為唐代司馬承禎所撰,分為〈五牙論〉、〈服氣論〉、〈導引論〉、〈符水論〉、〈服藥論〉、〈慎忌論〉、〈五藏論〉、〈療病論〉、〈病候論〉九篇,記載服真五牙法、太清行氣符、服六戊氣法、服三五七九氣法、養五藏五行氣法等靜功功法,在保持身體姿勢不動的情況下控制呼吸,吐故納新,以意念控制氣在體內的周行。另外又主張動功,以導引令榮氣衛氣和暢,使氣在體內「升降有敘」。在服氣的同時還主張服藥,通過服氣服藥以療病,書中發展了陶弘景服氣療病的思想,使道教氣功療病法進一步完善。此外,還提出了有關服氣的種種「慎忌」,強調精神情緒的調節,這是其服氣論的「精義」所在。《服氣精義論》對宋元內丹家影響較大,《雲笈七籤》卷五十七亦有收錄,而《正統道藏》則將《服氣精義論》一分為二,以序文及前二篇為《服氣精義論》,收入洞神部方法類,另外將後七篇輯為《修真精義雜論》,收入洞真部眾術類。

參考資料

  1.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第247頁。
  2.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45頁。